前阵子香港庆祝回归中国十五周年,有人欢喜有人愁,商人绅士名流聚集欢庆会;社会人士走上街头示威宣泄不满,要求建设更民主更开放的家园。
虽然我不是香港人,但我对港人治港、港人为建设自己的家园提出诉求能够理解,但有一样事情引起我的深思。
在电视新闻画面中,一些示威人士竟然高举英国管制时期的香港旗,缅怀英国殖民统治的日子,有些人更表示希望英国回来接管香港。
当我看到时,心里不禁犯愁:如果历史名人如林则徐、关天培等人知道了又会作何感想呢?
回顾一下历史上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就是在这场战争中,清朝被迫和英国签订丧权辱国的《穿鼻草约》《南京条约》,把香港岛割让给英国治理。

清朝官兵前仆后继抵御外敌。(网络图片)
- 1841年1月7日(道光二十一年)英军攻陷虎门的第一重门户大角、沙角两炮台,参将陈连升父子壮烈牺牲,清守军死伤700余人,师船、拖船沉毁11艘,形势变得危急。道光皇帝以督率无方为名,革去关天培的顶戴,令其带罪立功。于是关天培与总兵李廷钰分守靖远、威远两炮台,并典当衣物,每兵给银两元以安抚士兵、提升士气。
- 1841年2月23日进攻虎门炮台,虽然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率靖远炮台将士奋力抵抗,但仍不敌英军,虎门炮台官兵们力守城池,3天后最终还是失陷。
- 1841年2月26日清晨,英舰向虎门各炮台大举炮击,基本摧毁各炮台作战能力;之后英军登陆围攻炮台,双方展开肉搏战;关天培同游击麦廷章力守炮台,最后两人均伤重殉职,虎门因而沦陷。
- 1841年8月27日,英军再次北上,攻陷鼓浪屿、厦门、定海、镇海(今宁波)及乍浦(浙江平湖)。其中定海是第二次被攻破,总兵葛云飞及4000将士战死,英军也损失惨重。该战平息后,英军短暂休兵。
- 1842年1月(道光二十二年),转攻台湾中部,遭台湾道姚莹及台湾镇总兵达洪阿击退。不过,英军再度重装集结攻打长江的门户吴淞,江南提督陈化成率军坚守西炮台,两江总督牛鉴欲求和,下令撤退被拒。牛鉴逃走,东炮台被攻陷,陈化成与部下死守西炮台,孤军作战,直至战死。吴淞的失利,使英军军舰开入长江。
- 1842年7月21日,英军6600余人击败镇江城外绿营守军,越城而入,与1500蒙古八旗兵巷战,英军死37人伤129人,旗兵死约600人,副都统海龄自杀。全城惨遭焚掠,废墟一片。镇江对岸的扬州绅商,惶恐万状,向英军交纳五十万两赎城费,免受军事占领。
- 1842年8月4日,英军直逼南京,夺取京杭大运河与长江交汇处的镇江,封锁漕运,清廷处于不利位置,使道光皇帝迅速作出求和的决定。
- 1842年8月29日,清朝与英国双方签订《南京条约》,战争结束。
尽管有那么多人为了抵御外敌、视死如归英勇抗战,抛头颅洒热血,香港还是从此脱离了清朝政府的版图。
一些之前力主强兵增防的大臣如钦差大臣林则徐、两广总督邓廷桢,他们被革职查办,后发配伊犁。
此外也要特别提到一人-东阁大学士王鼎,他在廷谏、哭谏均告失败的情况下,决心以“尸谏回天听”。1842年6月8日深夜,怀惴“条约不可轻许,恶例不可轻开,穆不可任,林不可弃也”的遗疏,自缢于圆明圆,享年74岁。王鼎死后81天,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签订,香港人从此脱离了中国版图,一去就是155年。
王鼎尸谏虽然没有达到保住林则徐,保住香港的目的,但是他不畏权贵、刚直不阿的浩然正气,永远值得人们缅怀和追念。林则徐有《哭故相王文恪公》诗两首,“伤心知己千行泪,洒向平沙大幕风”。历史风沙逐渐远去,让读史之人感慨万千。
当然,我不是香港人,无法真切感受到当地社会的严重分歧,不懂香港的政治情况,但我只是从自己对历史的一些浅见产生感想,没有一丝要抨击任何人的意思。
其实不止香港,包括台湾和新加坡社会也因为感受到了新中国的红色威力,存在着某种程度的不满与隔阂,似乎新港台三地的一些民众对此都有微言。
但我觉得港民的诉求就算再严厉,也不应该提到脱离中华版图,因为这是关系到民族和历史的,也似乎与华夏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道理背道而驰。(当然要通过“国民教育”来为百姓洗脑、歌颂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更是一件不可行又本末倒置的事情。)
我只是疑惑,难道港人治港比不上英国殖民地统治着治港来得更有骨气些吗?而现在的香港政治是哪里出了问题呢?港府应该更积极找出这些让香港民众不满的原因,并加以解决它们。
而话说回来,若要求英国人回来统治香港,那么先贤烈士的鲜血不是白流了吗?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