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碰上困难时,总以为自己走到了悬崖边,然后就是迈开“勇敢”的脚步,用诗圣李白诗句里的“飞流直下三千尺”,以为可以这样追随他老人家于九泉之下,困难也一并获得解决了。
其实不然,碰不碰得到李诗仙我不懂,但困难最终还是得由别人去接手,悲伤和痛苦也由亲人去承受。
前天下午在武吉班让组屋区,有一名妇女怀疑患上产后忧郁症,将仅有几个月大的亲生女婴从高楼抛下,然后自己也一同跳下,酿成了双尸惨案。采访过不少这样的新闻事件,感觉跳楼总是有一些相同点:
1. “碰”的一声巨响
“有、有、有,我有听到‘碰’的一声,很大声咧!我马上跑出去看/伸头出去窗口看/跑下去楼梯看/打电话叫我楼上、楼下邻居一起看,就看到有人躺在楼下。”
这类的话听了很多,不少就是住在死者隔壁的邻居说的,但追问下去时,他们又往往说:“我们不是很认识他们啦,我们这里家家户户每次都关着门的,哪里有机会去探听人家的事。”,有些人还表示是通过报章报道才知道邻居出事。
我想,与其等有一天听到“碰”一声巨响、翻翻报纸才来了解自己的隔壁邻居,倒不如平时和厝边串串门子,有什么问题时,大家相互间也有个好照应。难道有些悲剧真的避免不了吗?
有时我也很纳闷,为什么以前的人屋子和屋子之间的距离比较远,但是感情比较浓厚;但如今大家住得比较靠近,守望相助却变得如此难能可贵呢?
2. 蓝色帐篷
警方迅速赶到坠楼现场时,为了保存证物及方便查案人员进行调查,都会在死者遗体上罩上一个蓝色帐篷。
好奇的居民们或路人总是被挡在封锁线外,因此无论死状如何,旁人一般很难一探究竟,蓝色帐篷也为死者保留了最后的尊严。
可是当家属被要求当场认尸时,蓝色帐篷又往往盖不住亲人的悲伤,有人难掩伤痛,立即嚎啕大哭;也有人一脸漠然站在一旁,宁静的组屋底层,忽然变得和平时不一样。
此刻躺在蓝色帐篷内的,在这样的情况下面对至亲好友,身虽不能动,但不知脑子里在想些什么?
3. 灵堂
大头照一摆、铁架噼里啪啦被架起、帆布一挂,最后再等棺材来,灵堂很快就设好了。
追踪这类别新闻,到访灵堂总是难免的。无论是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还是创价协会,各式各样的灵堂记者们都要硬着头皮去。
有些人会在灵堂上愤愤不平,滔滔不绝地说死者怎么不应该死、说死者如何愚蠢,自寻短见。但很少人会谈到自己为何没能在死者“鼓起勇气”前伸出援手,让殡葬公司少接这宗生意。
新闻报道有时也是警示性的,通过真实个案来反映出人生教育。无论死者是因为赌博欠债、和亲人吵架后想不开或是种种原因自寻短见,死者已矣,生人还在,让还活着的人以此为前车之鉴。
4. 盖棺定论
记得不久前做了一宗坠楼案,案中男子因为债台高筑,同样选择用“碰”一声让左邻右舍马上认识他。
但他的姐姐后来拨电给我,说她到弟弟家收拾衣物时,刚好碰上收债人上门,因为深怕自己必须还清弟弟之前所欠下的债务,所以马上回家收拾行李,连夜跑到马来西亚投靠亲戚。
“债务是自己欠的,跳楼死也是自己选择的,可是留下来的问题却要强迫我们来接受和解决,这不是很自私的做法吗?” 死者姐姐如此说,我很赞同。
死者往生了,自己的困难解决了,但是旁人要为他留下来的问题来伤脑筋。有些死者还有妻儿老小,真很难想象他们日后的路如何走下去,因此有时在写稿走笔之间尽量帮忙,希望有关当局能够伸出援手。
李白在《行路难》中写道:“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意思是说要在沉郁中振作起来,坚定了“长风破浪”的信心,重新鼓起沧海扬帆的勇气。
人生在世不称意事总有十之八九,前路也总是曲曲折折,但与其唯唯诺诺纵身一跃,倒不如狠狠地跟命运拼一下,至少选择后者还有胜利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