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上是从去年全国大选开始,各政党介绍新候选人时,常常说他是某某某奖学金得主,留学海外多年,不然就是曾在政府部门任高职。
有了“奖学金得主”这个光环,候选人仿佛披上了件金铛铛的金色大衣,顿时压倒了其他较“普通”的候选人。
后来在今年初,报章媒体率先踢爆有两名政府部门的“帅哥高官”涉嫌违反操守、贪渎亵职、收受性贿赂等,时任新加坡民防部队总监林新邦和中央肃毒局局长黄文艺中枪落马,无独有偶,两位大爷恰巧也是奖学金得主。
再后来,是最近在国大念书、来自马来西亚的陈杰毅竟然把自己和女友李美玲性交时的丑态录下来,传上网供大家做反面教材。是的,他也是奖学金得主。
记得在我念书的时候,奖学金得主通常不仅学业成绩优异,也要德才兼备,所以奖学金得主都会因此而感到骄傲,其他人也会羡慕不已。但不知从何时开始,“奖学金得主”突然好像变得很“贱价”,完全没有了应有的基本要求。
不久前和一名在教育界服务的朋友聊天,她说教过不少奖学金得主,但他们大多家境富裕、父母亲不是达官贵人、就是商界名流。咦?以前奖学金得主不都是颁发给家境较一般、但学业成绩又不错的学生吗?
“时代变了。”朋友叹了一口气,“其中一个学生的爸爸告诉我,他不是没钱让孩子念书,但是他很多朋友的孩子都是奖学金得主,所以他也要孩子去‘拿’一个奖学金来为全家‘争光’。”
我不禁犯愁:“是我们的奖学金制度出了问题吗?还是条例可以再研究研究一下,看看如何完善它?”、“如果有家长为了争光而让孩子去申请奖学金,这样会不会让另一个有志于求学、但经济方面较羞涩的学生失去一个机会呢?”、“奖学金竟然成为了人们往脸上贴金的方法,这样还怎么得了?”。
唉!只可惜我不是议员,想着想着,搞到自己仿佛成为了古代忧国忧民、却百无一用的书生。
话说回来,我想很多供应奖学金得主读书的资金都来自纳税人,大家普遍上希望这些奖学金得主完成学业后,能回馈社会,体恤民情、为老百姓服务。当官的涉贪或没有好好办差是辜负了老百姓的期望,而自制性录像更是莫名其妙。
我想,人和禽兽有异,主要体现在人有道德规范,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虽有时可突破陈旧的传统观念束缚,但也不至于如此:做了伤风败俗的事后,又理直气壮表示无需归还奖学金的钱。
孔先师说:“知耻近乎勇”。可是如果不知耻,又不悔改,那我真不知道这个人还有什么用。
奖学金的光环渐渐转弱,或许不是奖学金制度本身出错,而是一些奖学金得主在个人行为方面“凸槌”而带衰其他读书人。说穿了,脱掉了这层金皮大衣,大家也同样只是凡夫俗子罢了。
唉!
后记:只是随便动笔把闪过脑子的想法写出来,没有很深的策划怎么写这篇文章,所以写的不好,恳请大家见谅!
hmm..可是每年都有那么多人成为奖学金得主,真的要以几个人的行为来一竹竿打翻全船人,说奖学金的光环渐渐转弱这点吗?我觉得这有欠公允。
不过,我倒是同意,许多奖学金制度的筛选过程好像真的没有很注重品学兼优的“品”。
Like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