睹物斯人

生于斯,长于斯

最近两年出国旅游时,目标总是锁定北京,总觉得这是一个遍地故事的地方,每一砖瓦都在述说着这个老皇城曾经的辉煌和沧桑,而我偏偏是一个爱听故事的旅人,所以屡次回到了这个地方。作为中国的首都,它有着3000余年建城史和800余年建都史的北京,也是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万千风光待赏。

从故宫和颐和园的皇家风范,到CBD商圈、金融街的热闹繁华;从前门大街、老舍茶馆的悠悠京味儿,到世贸天阶、蓝色港湾的灯火阑珊,每一处影像的碎片连在一起,就是一个古老又现代的北京。

097

故宫角楼。

因为喜欢明清历史,每次上京都会到故宫博物馆去一趟,随着千万名怀着好奇来此的游客,追溯曾听过野史、看过戏剧中在真实历史上的遗迹,而我,只想静静地品尝一碗千年岁月沉淀后的老酒。

记得第一次踏进故宫,踩在那些青砖上,我心里有些战战兢兢,无数人仰望过的同一片蓝天,无数人感喟过的同一片瓦,以及无数人驻足流连过的同一根柱子抚摸过的同一颗铜钉……那“无数人”,就是流动的河水,就是历史,就是今天,或者明天。

然而,若说令人在人群里依然可使人听见过去时光的呼吸,感受到往来如织的人事纷芸,稍微安静一下,还几乎能看到那些来去匆忙满怀惶恐而又抱着希望的身影,还真的只有这里,故宫。

踏入太和门,映入眼帘的是:蓝天、黄瓦、红墙、白玉垫,从远处望看太和殿,令人不仅屏住呼吸,刹那间,感觉到人在天宇间的渺小。

进入太和门,雄伟的太和殿立即映入眼帘。

进入太和门,雄伟的太和殿立即映入眼帘。

太和殿也俗称金銮殿,是北京故宫三大殿中南面第一座。太和殿是明清两代北京城内最高的建筑,开间最多、进深最大和屋顶最高的大殿,堪称中华第一殿。因皇帝登基、册立皇后等重大仪式都在此进行。它是皇权的象征,因而在各种形式上都刻意追求,以示与众之不同。

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都建在三层汉白玉石建成的基台上,合称“三大殿”。“三大殿”和东面的文华殿、西面的武英殿合称“外朝”。三大殿建立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太和殿的皇帝宝座正好就在这条中轴线上,而这条中轴线正是明朝时北京城的中轴线。

参观了保和殿就来到了乾清门广场,往左边一看,不难见到一排矮屋子,但很多人并不知道这就是赫赫有名的军机处。这是清朝中后期的中央机关,专责参与机务,也是以皇帝为中心,讨论国家大事的值班房,影响近代中国历史的很多诏书就是从这里颁布直达全国各地。

隆宗门牌匾上的神秘箭簇。

隆宗门牌匾上的神秘箭簇。

若到此地,不妨到军机处隔邻的隆宗门看看,这里有个咖啡座,但重点并非建议大家来此歇歇腿,而是看看隆宗门上,一支深深地嵌插在金黄色“宗”字旁的黑色箭镞,回味这里曾发生过一场惊心动魄的激烈战斗。

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秘密宗教团体“天理教”首领林清率领教徒们,在宫内太监的指引下从东华门及西华门攻进紫禁城,一路与宫廷侍卫展开白刃战,杀到了大门早已关闭的隆宗门外。

当时嘉庆皇帝到了热河行宫避暑,宫内防卫空虚才会让天理教有机可乘,但正在读书的皇次子旻宁(即后来的道光皇帝)接到歹徒闯入宫中的报告,速取鸟枪、腰刀出门迎敌。最后,天理教还是寡不敌众,攻打紫禁城的战斗以失败告终,首领林清等人立即被处死。

如今两百多年已过去,当时惊心动魄的厮杀声已经归于宁静,但这只箭簇仍然存在,成为了这起事件的见证。

想来,“紫禁城”一名倒多了几分肃杀,少了些亲和,确实不如“故宫”来得平和,来得宁静,来得古旧、随和与悲凉,仿佛我们倒成了站在历史对岸的人,隔着远远的河,看对面火光冲天的厮杀。

红墙、黄瓦、蓝天。

红墙、黄瓦、蓝天。

清晨,抬头望天,一片灰濛濛,欲雨又晴的样子,长长的暗红色城墙外,有一处遗址就在路旁,人们既是奔着“故宫”而去,自然忽略了原本有的历史,并不只有宫墙内的那一片,北京城处处都是争夺与杀伐之地,唯有有心人才能随自己的性情而停留于此吧。

333

漫步于凹凸不平的乾清宫广场上,看着在旅人们奔波于各大景点忙于拍照,我想象着百年前那段黑白历史的天空,当时的晚清早已是落日黄昏,广场是一片肃静,四周站岗的御前侍卫凝视着,风雨飘摇的年代,大家都不知道这个曾经疆土横跨万里的皇朝何时结束。

有了平民从容生活的铺垫,只一墙之隔的帝王之宫就显得不那么令人望而却步了。如果时间有限,那么大部分导游都会建议到访故宫的人,选择走中轴线,也就是从午门一直往前走,穿过外朝三大殿(即太和殿、中和殿及保和殿),然后就是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御花园,最后出玄武门。当我们穿过厚厚的宫墙时,即使再拥挤的人群也无法阻断我从那些砖墙里感受某种言语,更何况,推开铜铃大门,很快眼前便豁然开朗——一座座雄伟的紫禁宝殿。

412

宏阔的广场,以及略显斑驳的红墙与绿瓦,使整个建筑群在大片的没有阻拦的天空下显得格外深沉而又充满气魄。此时,丝丝线线凉凉的东西洒在我脸上,不多久,细雨斜飘满了整个故宫的上空,很多游人望而却步,那些走在雨里的,也都噤了声,只是安静而缓慢地走着,偌大的宫殿渐趋安静,还原了它原本肃穆的面貌。

我只是抬头看天,低头看脚下的砖石,或是摸一摸朱漆大门上的门钉,或是檐上的木雕和中轴线上的种种图案。天空无比完整,与任何城市给人的感觉不同的是,它竟可以如此完整,没有半点被分割出去,我想,大概也正是因为这份完整,它才能如此逼人地夹带着历史风云席卷而至?

331

那时我看天,雨又停了,空中云彩也没有,只是灰,灰得令人喘不过气来。

我就想,以前的官员们上朝时,大概都要这样看一看天吧?一以拓开心胸,一则提醒自己,在广阔无垠的天空下,在来去无尽的历史时空中,个人无比渺小。大概也正是这块天,让人看多了徒生豪情,不是吗?象征着无上权威的天子,就在这片天空下最宏伟的宫殿里,振臂一呼便可定人生死,人这一辈子,若能也有踏上皇权至高位的一刻,岂不死而无憾?

330

这块令人敬畏的天,又何尝不是催生梦想的天?我想,无论是权臣鳌拜还是年羹尧,或者是和绅,亦或者是慈禧,凡是对权力有崇拜的,都曾对这片华丽宏传而又尊贵的宫殿上的天空注目过许久吧。

目光从天空收回,会不由自主地延伸到一望渺茫的地面。被当年无数怀揣着各种权谋的臣子、太监和宫女们踩过的如水的青石板已经被踏坏,大部汉白玉的地砖更是被游人的鞋底磨得失去了光泽,甚至塌陷,如今换上的砖石也已长满绿苔。我不在乎它是不是从几百年前来,我只在乎那些绿苔。如果没有人来,它们会不会用它们的绿去叙写不同时代的故事?

事实上游人密集,人人都去看宫殿里皇帝的龙椅,寝宫里皇后的卧塌,人人都慨叹,当年若是知道这一切权威都可颠覆,最隐私的地方也可成为平民窥视的胜地,他们会不会觉得所执着的一切仿佛一场闹剧?

反正我愿意静静走在那地面上,因为只有砖石才是最沉默的历史见证者——朱漆会剥落,而绿草年年,只是荒凉,然后兴盛,与历史何其相似!

宫门上的门钉。

宫门上的门钉。

当然,怎能不摸一摸那些大门上的门钉呢?门钉模竖都是九颗,取功德圆满之意。以前这些门钉上包的全是金子,以显示皇家的富贵,至尊,只是,“天朝上国”一旦被人攻破国门,最先遭殃的当然是露在外面的财富。

听说八国联军攻破北京城,慈禧弃宫而逃后,那些海外的侵略者见到故宫的气派便眼放绿光,贪婪地撬走了所有门钉上的金子。想象一下这威武的大门被损坏以后的景象吧!那是对昔日的不容侵犯的绝大讽刺!如今的门钉换成了铜,也被无数人摸得光滑可鉴,正好是对历史的补白。

那里才真正藏着过去岁月的灵魂,它们才见证了人世的冷暖,俯视了生命的起落,时光流逝,物是人非,这一刀一刀的刻印,正是最好的说明文,散文,和传奇,小说。

387

从神武门出来,回望怪石嶙峋的御花园,再侧视两面长长的宫墙,瞬间就是“一入宫门深似海”的感觉。我总在想,夕阳西下时看这里,是不是更有血色之感?

那些我还未涉足的后宫嫔妃们的住处,听说一直是被锁着的,里面有些东西不能看也不能议论的,一到晚上在宫墙外也能听见里面的呜咽声。说者神乎其神,听者更是毛骨悚然。此一说,令我真想一直留在那里,一个人静静地去感受。

395

但我不遗憾。即使并没有仔细地去看那些宫殿里的陈设,我也能想象纷争四起,平常话语里暗含的杀机,即使并没有把整个故宫的草木都抚遍,我也能明白春秋流逝里的无奈苍凉,所以我说天空是故宫的气质,大地是故宫的岁月,细小的处处是故宫的眉眼。

661

于是,我抚摸了它的灵魂。那时天空渐渐放晴,养心殿的房檐下飞来了一对灰羽毛的鸽子,停驻在盘龙的雕塑上凝神张望。它们的眼里满是气定神闲,不像我们,来去匆匆,以各种似乎不同的面貌重复着历史,张扬着极权,放纵着贪欲,或者只是无奈地站在历史的另一边,隔岸观火。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