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一声巨响。血肉之躯从天而降,肉和灵顿时分离,留下的是一地的狼藉。
某年这天艳阳高照,一名妇人跳楼轻生,但在半空中腹部被一支天线划破,腹中零碎撒满整地,警方到场后还花了好一些时间来整理现场。不少人看到后都闪到远远,有些人则看到了满地血腥,边走边做状要呕吐。
我在现场采访,当然对眼前所见感到震撼,这时调查官早已离去,两名身穿深蓝色衬衫制服的男子,从运尸车(俗称”黑车“)跳了下来,一人手里拿着黑色尸袋,另一人则拿着黑色塑胶袋。他们熟练地走到尸体身边,将她的五脏六腑装进一个黑色塑胶袋,再把她装进尸袋,快手快脚将她搬上车子载走。前后不到15分钟。从事这种工作的人,媒体称之为——仵作。
翻开浩瀚史书,隋唐时期,“仵作”一词已出现,是负责殡葬业的人,五代时期的文学家王仁裕在笔记《玉堂闲话》中曾记载:这类殓尸殡葬民间行会的成员就叫作“仵作行人”。
曾听闻一名殡葬业内人士说过,本地愿意从事这种工作的人不多,哪怕是高薪聘请,新人入行不到一个星期马上自动走人,原因不外乎:工作时间长,随时随地需到现场替人收尸;有些尸体太过支离破碎,看的人心理上承受不了;还有这份工作常常被人看不起。
有一次和一名仵作私下聊天时,我问他最让他“难忘”的搬尸经验是怎样的,他说:
是一个老人家在家中自杀,烧炭又上吊,死了很久也没有人知道。那时我刚入行,不懂的规矩,一到场就去抱尸体下来,结果尸体口中吐出一堆蛆虫,掉在我的身上。
虽未亲眼所见,但单单听他这么描述,我就感觉有点反胃。
话说回来,尽管忤作长期从事人命关天的工作,但古代中国封建思想极重,自尧舜时代即由贱民或奴隶检查尸体并向官员报告情况,也就相当于是古代的法医雏型。
仵作在古代都是由地位低下的贱民担任,大抵是殓尸送葬、鬻棺屠宰之家,其后代禁绝参加科举考试,就是到了如此开放的今天,仵作还是成为不少人奚落和嘲讽的对象。 有时还会听到家长告诫孩子要努力读书,不然以后找不到工作,就要去扛尸体了。
可是生老病死是人的必经之路,而其中“死”最被人避忌,处理尸体的事情总要有人来处理,无论多么“大吉利是”、死状多么糟糕,仵作们总是毫不犹豫,到了现场后就马上开工,这种敬业的精神,其实在各行各业都挺罕见的。
当然,不是要大家都鼓励孩子们日后长大去当仵作,但我们不能磨灭,同时也要认可他们对社会的贡献。行行出状元,每种职业都有它的难处,但仵作的专业精神,我觉得可以让人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