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末,冬天的北京十分寒冷,白天的气温最高也只有10多度,走在大街上感觉鞋子里面仿佛有免费冷气,连那前门大街的树木也被冻得光秃秃的,但就是不下雪。
这天我带着朋友一同在老北京胡同里穿街走巷,目的地是一处非主流旅游景点,甚至很多老北京人也不太确定它在何处,我们要去的是靠近广渠门内的袁崇焕祠和墓。
袁崇焕,这或许是一个对很多人来说有些陌生的名字,但金庸武侠小说《碧血剑》里的主人公袁承志,就是他的儿子。故事大致上说,袁崇焕为明朝带兵组织清朝入关,但最后反被陷害行刑,以致袁承志流落江湖并拜倒华山派门下,他学习了武功,日后计划闯皇宫为父亲报仇。这个剧情自然是编造的,连“袁承志”也是虚构人物,可是袁崇焕被皇帝冤杀的事情却是真的。
明朝末年,各地烽火四起,朝廷疲于应付东北崛起的满洲铁骑,和将要打到北京城的李自成起义军,袁崇焕就是在这个时候被任命为蓟辽督师。他在阻挡清军(当时称为后金政权)方面立下了赫赫战功,据说清太祖努尔哈齐就是在一场对垒他的战役中受伤身亡,先姑且不论是否属实,但可见袁崇焕的出现,为原本犹如日落夕阳的明朝带来了希望。
可惜,就是这么一位英雄人物,最后还是中了努尔哈齐继承人皇太极的计谋,被生性多疑的崇祯皇帝召回京师,没多久就以“通虐谋叛”的罪名被判凌迟处死。
据记载,袁崇焕被行刑之残情令人毛孔悚然,当时北京城里的人都认为他真的和敌人通敌卖国,竟然纷纷生吃他的肉,以至于没有人敢为他收尸。直到太阳下山后,才由袁崇焕生前一名佘姓部将把他收敛,并安葬在今天北京广渠门内的广东义园,也开启了佘姓后人世世代代为袁崇焕守墓的美谈。
经过了一番寻找,我们终于在GPS的帮助下找到袁崇焕祠和墓地的位置,灰色的砖墙令它看起来很不起眼,要不是门外上写着:明代民族先烈袁崇焕墓,我们恐怕还需要再找一阵子。
这里十分幽静,没有故宫那种人潮的喧嚣声,也没有成千上万游人们的“盛况”,而售卖门票的竟然就是当初那位佘义士第十七代后人佘幼芝。她说,整个祠与墓已被政府接管,因此无法再继续为袁崇焕守墓,但她仍坚持到这里来工作,用另一种方式守护袁崇焕。
袁崇焕祠的布局很简单,只有一主二偏殿,其后便是袁崇焕之墓。主殿内挂有袁督师的画像,还有他亲笔写下的“听雨”石刻、康有为题写的《明袁督师庙记》手书等珍贵文物。
通过主殿后门进入墓园,能看到两座坟墓,正中间的坟碑上写着:“有明袁大将军墓”,是1831年道光十一年由湖南巡抚吴荣光所写,而一旁则有另一座较小的墓,它的主人就是冒着生命危险替袁督师收敛遗体的佘姓义士,这两座墓在文革期间遭受破坏,但如今已回复肃穆,让游人来此凭吊忠魂。
地址:北京,东城区东花市斜街。原是广东义园旧址。
(照地图中方向走,从广渠门地铁站过去比较方便)
- 相传是袁督师亲笔所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