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顺治皇帝和董鄂妃的事迹一直成为小说家的故事主题。(图:取自网络)
清朝皇帝中不乏重感情的,其中像顺治皇帝就是一位被人津津乐道的多情帝君,在作家们的诸多文学作品中常常当选首席男主角,天马行空地叙述他和董鄂妃至死不渝的爱情故事。不过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武侠小说宗师——金庸大侠所著《鹿鼎记》中对顺治皇帝的描写。
《鹿鼎记》里的顺治皇帝是一个配角,说的是“小玄子”康熙皇帝发现父皇因为经不起董鄂妃去世的打击,竟然弃皇位而到五台山清凉寺落发为僧。为了保护父皇,康熙皇帝派遣武功低弱、时任御前侍卫副总管、骁骑营正黄旗副都统韦小宝带少林寺高手前去护驾,后来韦大人还因此事被捉到神龙岛,但这还是后话。

夕阳下的孝陵神道碑亭。(图:摄于2019年4月,清东陵)
但这段背景故事并非空穴来风,是清初四大疑案中著名的“顺治出家”,多少年来让人如雾里看花,有人绘声绘影、言之凿凿,还说在五台山上找到了顺治皇帝的坟墓。这在主流的清史研究学者看来,自然是无稽之谈,徐广源老师和不少清史专家就曾在多部著作中力证顺治皇帝是感染天花而病死的,死后确实葬在清东陵内的首陵——孝陵。
徐老师举证时引用的档案包括清朝官方编纂的《世祖实录》,还有曾参与顺治皇帝丧礼并为他守灵的郑宸所著《青琱杂记》等史料,力证顺治皇帝并没有“离家出走”,不爱江山爱美人地遁入空门。种种关于顺治皇帝之死的谣言犹如现代社会中的假新闻,虽然与史实相差十万八千里,但因为故事曲折离奇而吸引人,在民间流传甚广。
顺治皇帝专宠董鄂妃
不过这并不代表顺治皇帝是一个薄情寡义的人,让他“情圣”的形象瞬间破碎,恰巧他就是一位感情丰富的帝王。据史载,他遇见董鄂妃之后,整个人都变得和以往不同,可谓“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孝陵是清东陵的首陵。(图:摄于2019年4月,清东陵)
同样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史书说董鄂妃让顺治皇帝一改荡习,有一次顺治皇帝下旨不上朝,董鄂妃立即规劝,表示“愿殿下毋以倦勤罢”。顺治皇帝接受她的劝导,并“频频视朝”(见《清稗类钞·世祖自撰董妃行状》)。董鄂妃就是用这种方式,以襄助夫君治国安邦为务,勉君勤理国政,成为了现代人常说“成功男人背后的女人”。
可惜好景不长,董鄂妃在顺治十七年八月十九日(1660年)因为丧子之痛,加上身体衰弱,不敌病魔逝世,年仅22岁。接获噩耗后,顺治皇帝的世界仿佛完全崩塌,西洋传教士汤若望在自己的笔记中写道:“皇帝陡为哀痛所攻,竟致寻死觅活,不顾一切。”
顺治皇帝寻死不成,就想要当和尚,反正这个世界已经没什么好留恋的了,但被母亲孝庄文皇后所制止,只是无奈死神的身影早已渐渐靠拢顺治皇帝。这位少年天子感染了天花,两月后病死于紫禁城养心殿内,在这个世上只活过二十四个春秋。
朝廷真是忙得不可开交啊!刚刚才办完董鄂妃的丧事,没想到又得连忙举办皇帝丧仪,火化梓宫后,安葬于孝陵地宫。这也是清朝诸位皇帝中,除了末代皇帝溥仪,唯一进行火葬的皇帝,还有人说他的陵墓内只有三个骨灰坛,因此逃过了被盗掘的厄运。

清东陵的皇帝陵墓都以孝陵为首。(图:摄于2019年4月,清东陵)
清东陵的首陵——孝陵
2019年4月,我再次造访清东陵孝陵,这一切正是我眼前这座皇陵的墓主人的故事。可能因为顺治皇帝的名气稍差于儿子康熙皇帝、曾孙乾隆皇帝,还有后来的慈禧皇太后,导致来到孝陵的游客人数寥寥无几。
不过正是这么一座人气较低的皇陵,它的恢弘令人赞叹不已啊!它的规模之宏大、体系之完备,为清朝诸陵之冠,而孝陵的建筑规格也为后世清代皇陵奠定了基本格局。此时的孝陵在夕阳余晖下,金黄色的瓦片覆盖在血红色的墙上,加上蓝天白云的衬托,更令人感觉到它的威严与肃穆,但随处可见的破败又同时为这座皇陵增添了几分沧桑。

孝陵的神道碑身阳面用满、蒙、汉三种文字镌刻皇帝的庙号和谥号。(图:摄于2019年4月,清东陵)
我走进孝陵的神道碑亭,伸出手轻抚那表面早已光滑的神道碑,上面用了满蒙汉三种文字镌刻皇帝的庙号和谥号,尽管已经过了近四百年,但字迹仍清晰可见。
整座清东陵几乎都被盗墓贼翻过了,“东陵大盗”孙殿英假借军演之名,对乾隆皇帝的裕陵和慈禧皇太后的定东陵加以盗掘,东陵内大小陵寝也没逃过其他盗墓者的恶爪,但只有顺治皇帝的孝陵“奇迹般”地被保存至今。
有人说是因为他的陵墓地宫中只有3个骨灰坛(还有孝康章皇后及孝献端敬皇后),而笃信佛教的顺治皇帝生前也曾明确表示不要厚葬,所以这么多年来逃过被盗的命运。同行友人笑说,可能与他生前修佛积德有关,但徐老师曾在书中写过,幸好新中国成立后立即对清东陵进行全面保护,不然再过几年,孝陵也会不知面对如何的命运。
写于距离清东陵15分钟车程外的马兰峪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