睹物斯人

生于斯,长于斯

每逢农历七月初七,一些朋友就会在网上各种晒恩爱,或互祝彼此“东方情人节快乐”,但大部分人或许不知道这是一个当代人所赋予七夕的现代涵义,也是很多商家瞄准的一个商机。

当然,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古代文人、诗人们都让它成为了一个无比浪漫的节日,《搜神记》中就把天上的牛郎与织女星,演绎成汉代大孝子董永遇仙,还有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等爱情故事,在那个娱乐节目匮乏的年代,这些故事剧情堪比今天各种赚人热泪的韩国偶像剧,因此这个节日随着时代演进而有了真实的温度。

不过当你翻开史书,甚至是道教经典,你会发现其实古代七夕节和“情人节”没有太大的直接关系。古人根据织女星位置和朝向的变化判断时间,每逢七月的黄昏,织女星会高悬头顶的夜空,散发出明亮的光华,肯定让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因此,古人就用这种星象标志七月份的到来。虽然周代的《夏小正》中只提到织女星,没有提到牵牛星,不过那时候的人们一定也关注了牵牛星,因为它们的关系太密切了。

在星空中,牵牛星的亮度仅次于织女星,而且它和织女星仅有银河一水之隔。人们在仰望织女星之时,牵牛星也肯定会同时映入眼帘,顺着织女星向东看去,不远处就是那令她朝思暮想的牵牛郎了。写七夕的诗词更是不胜枚举,例如北宋词人秦观的《鹊桥仙》:“…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以恒在的真情对抗漫长的分离,是一种无奈的豁达。

还有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道:“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诗中提到的七夕月下誓词,从此称为经典中的经典,历经千年而传唱不衰。然而“诗圣”杜甫的“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则是少有的质疑牛女双星故事的诗句,说相传它们七夕能相会,但又有谁见过它们相聚呢?不过,七夕节的内涵恐怕远比许多人了解的还要广泛。据一些文化学者们说,这个节日在古代的一些活动,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由于它的历史悠久,还形成了求子、猜谜语、祈求丰收等各种习俗,乞巧的意思就是向织女祈求能有一双巧手,然后能够嫁得如意郎君。

七夕究竟是不是情人节,这个问题就见仁见智了,毕竟时过境迁,一些传统节日赖以延续的条件已经发生变化,甚至不复存在。可见七夕如果以“情”为文化纽带,把它和“情”紧密结合,不仅扩充了“情”的内涵,更有相思、亲情、友情等概念,和西方情人节只注重男女之间的浓情蜜意,有着本质的区别。

此外,在道教信仰中,七月初七也是主宰文运之神——魁星爷爷的生日,古时候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一定会在七夕这天祭拜,祈求祂保佑自己考运恒通。

所以,七夕无疑是一个吉祥的节日,但它不仅仅是一个“情人节”,它的内涵远比“爱情”还要丰富。图:摄于2021年5月,新加坡圣淘沙。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