睹物斯人

生于斯,长于斯

今天是农历七月十五,是道教中的中元节,是三官大帝中地官大帝的诞辰,也称为地官诞。在道教的三官大帝信仰中,认为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因此道教法师们一般会在今天素馔普渡,祈请为亡灵赦罪,而民间也有祭祖并祈求地官赦免祖先之罪的习俗,亦是祭祀一切亡灵的日子。 祭祀三官大帝的习俗源自于中国上古时代中天子祭天、祭地和祭水的仪式,历史十分悠久,但如今被弄得这么阴森恐怖,或许和七八十年代流行至今的“七月龙婆鬼片”有关,因此追根溯源后,您或许会发现中元节在古代和今天的情况大有不同。 此外,也有很多人误解农历七月就是中元节,这其实是错误的,因为中元节指的是七月十五这天,就好像我们不会说整个农历八月是中秋节一样。 三官大帝信仰是什么来的? 道教中三官大帝的诞辰之日分别为正月十五(上元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和十月十五(下元节),而祂们的神格在神仙谱系中十分崇高,“在玄黄判分,天地肇定后,乃出而治理天、地、水三界,职司考校天人功过,众生祸福。”(《道教神仙》,香港蓬瀛仙馆道教丛书)。 中元节也源自于古人们对天、地、水三界的自然崇拜,因为这些都是生产所依赖的必要条件,所以认为三官大帝是主宰人间祸福的大神。 —为什么说中元节和龙婆没有关系?—早在东汉时期,道教正一道中的天师道就有向三官忏悔的《三官手书》,《三国志·张鲁传》中明确记载:“书写病人姓名,说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沉之水,谓之三官手书。”。 这说的就是古人请求上天赦免他的罪过时,会写三份悔过书,并将它们分别藏于山上、埋在地里,和沉在水中,这些向三官大帝祈祷的文书,就名为《三官手书》。到了清代,民间也有“中元祭扫,尤胜清明”的说法,当时家家户户要制作各类“祭食,以奠祭先人”(雍正《阳高县志》),而京师地区,寺庙与道观则设盂兰会、中元法会,超度亡灵,并燃河灯,以普渡慈航。 换言之,到了清朝,重点还是在于祭祀先人、普渡众生,并没有任何有关龙婆或罗兰姐等鬼影幢幢的记载。不过,民俗文化也会随着时代不断演进而改变,这其中元素多且复杂。记得前年在北京白云观,我和一位道长畅聊民俗节日时,他曾说过60年代,在北京的北海公园还曾举办过中元节盛会,琼海上到处是河灯,场面十分壮观,但后来有关当局将这些活动视为封建迷信,这个节日渐渐地就在历史舞台上逊色了不少。 中元节成为“鬼节”或和电影、媒体有关? 日前有朋友说,今年农历新年发生的“丹戎巴葛五人致命车祸”,如果发生在农历七月,相信媒体又会大做文章,使得这则新闻被披上一层诡异的外衣,搞不好又会请某某某出来分享“七月鬼节趋吉避凶贴士”,或刊登某车祸发生前曾出现什么诡异现象。尽管交警之前在答复媒体询问时说过,农历七月的车祸并没有比其他月份来得高,但很多人普遍选择相信这是虚假,或是当局在欲盖弥彰,因为人们比较倾向于找寻、相信、传播一些奇怪的、荒诞的、无法解说的事情,这算是一种猎奇心理吧,不足为奇。 当然,受到一些恐怖电影宣传效果影响,很多人也对这个节日不是很了解,甚至还会感到害怕,而这种对农历七月“鬼节”的恐惧也会衍生出各种各样的“趋吉避凶贴士”和相关产物,但这些是否有夯实的宗教经典为依据,或以扎实的文化为基础,就真的需要人们凭借智慧去理解了。 结语 其实中元节更多是华人们祭祀祖先与怀念先人的日子,是诵经、施食、祈愿地官为祖先及过世亲人赦罪超脱的节日。在佛教中,盂兰盆会也是普渡行孝的重要节日,佛教徒们以佛法供养三宝的功德,回向现生父母身体健康、延年益寿,超度历代考妣宗亲能速超圣地、莲品增上的佛教仪式。 无论如何,最重要是不要忘记这些节日背后的精神含义,例如中元节是一个敬天法祖的日子,我们应该对它感到敬畏,而不是畏惧。再者,农历七月还有一个美丽的牛郎织女传说,所以七月并不可怕,甚至还可以算是一个浪漫的月份,除非你的织女长得像龙婆,那就另当别论了。 参考: ·《三国志·张鲁传》 ·《三官宝经》 ·《道教神仙》,香港蓬瀛仙馆道教丛书 ·《玄门日诵早晚功课》 ·《清代风俗》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出自唐朝诗仙李白的《把酒问月》,上中学时读到这句诗,心底顿时有非常深的感触,因此不仅仅是中秋节,有时夜里看到月亮也会稍作沉思:古往今来多少风云人物或贩夫走卒,也包括我的祖先,或许某夜他们也曾对月感叹,虽然他们有些早已故去,但我们眼前的这轮明月却是一样的! 中秋是华族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礼记》中有记载中国古代帝王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它也可能源自于古代对月神的祭祀习俗。明清时期,皇帝也要亲自到北京的月坛去祭月。 关于吃月饼,小时候曾听故事说,元朝末年朱元璋领导人民揭竿起义,约定在农历八月十五这天反抗元朝暴政,事前以纸条塞入月饼来传递消息,建立明朝后,这个习俗就在民间传开。故事说得很精彩,只可惜这个传说是错误的。 长大后研究历史,发现朱元璋没有像陈胜、吴广或李自成一样领导过任何起义活动,他是在同乡汤和的介绍下参加了郭子兴的起义队伍,开启了他的人生新篇章。不过古人们寄托明月的“月圆,人圆,事事圆”心愿却是真的。所以圆月之夜,我也在此祝福各位长辈、前辈身体健康、事事顺心,祝愿各位朋友们前程似锦、诸事大吉、阖家安康,祝大家中秋快乐。

今晚有个多年未见的朋友来找我,恰好她就住我家附近,我也正要准备出门买晚饭,于是陪她一起走回家,顺便叙叙旧。 我们屈指一算,应该有七八年没见了(她说有大概10年!),聊着聊着,谈到最近的感情状况时,她说自己已单身一年多,和之前交往了6年的男朋友分手了,原因是男方没有为两人的未来做好打算,又一直隐瞒他的债务问题。 我觉得钱呢还是次要,主要是男方没有坦白,两个人如果连这种最基本的互信都没有,也不能做到相互坦诚,一般来说感情会走得比较崎岖,毕竟是要过一辈子的人嘛,有什么不能说的呢?再者,友人继续道,她说对方没有做好规划,例如两人去看房子时,他对购屋所需的费用完全一知半解、答应好的事情没办妥等等,最后友人把心一横,6年的感情bye bye了。 她说,男方大她15岁,从事IT行业,老大不小了,我估计有45-47岁了吧,但就是没能走到一块儿,不过现在的生活也挺好的。 说着说着,就走到她家了。我最后一次走到这里应该是六七年前的事了吧,这期间我们只是偶尔在 Facebook 或 Instagram 上互相点赞,以维持这段薄弱的友谊联系。我不禁问她,当初是什么让你们走到一起呢?她说因为对方投其所好,拼命追她,而她也刚好处于空窗期,所以就接受了对方。 我看了看她,然后说,其实宁可单身也不要一段漫无目的的感情啊,时间宝贵,尤其是到了某个年龄,会愈加感觉时间正在快速流逝,应该把时间花在值得的人事物上。趁这个时候好好认识一下自己,明白自己想要什么,而不是生命中一旦出现追求者,彼此未经过深入思考,就想投入和建立一段感情。她笑了笑点点头,表示经过这一年多,自己也正在了解自己的内心所需。 感情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呢?令人摸不清、道不明,而且它也很狡猾,有时还真不是感情,却令你以为已经得到它,最后只剩下一场空,更有甚者因为不想落得如此结局,而选择继续和命运蹉跎着,延长痛苦的寿命。 临别之际,她笑着问我会把她的故事写成文章吗?我当时没有会回复。在这座灯红酒绿的都市中,有多少个角落正在上演不同的感情大戏,有人欢喜有人愁啊,但说到来大部份都是你情我愿的开场,收场时则有一堆人终成眷属,有另外一堆人开始“愤世嫉俗”,成了人间的痴男怨女。还有一些人始终仍搞不清楚感情是什么,以为只要是两个人在一起就行了。其实,谈何容易? 深夜想着想着,我想起了上个月某文学刊物的编辑大人发来“催稿诏书”,但我至今一直还未动笔。今天就把这个感想整理一下,然后再发过去吧,之前也有读者反映过喜欢这类都市男女题材的文章。 或许,写稿和感情也有点相似,都要投其所好。

深夜读史,见史书记载了这么一段清世祖顺治皇帝向一位和尚说的话:他说自己很不幸,五岁时父亲(即清太宗皇太极)就去世,母亲(即孝庄文皇后)因只有他一个儿子而对他较为溺爱,从小疏于管教。 当时顺治帝年幼即位,由叔父睿亲王多尔衮把持朝政,他似乎没有半点想要把权力交还给侄儿的意思,因此也没有安排小皇帝接受教育,就这样让他“游戏人间”直到14岁,但没想到多尔衮后来暴毙,顺治帝才方始亲政,亲自治理国家大事。 不过问题就来了,这时的顺治帝仿若一个没受过教育的少年,而面对满朝文武大臣们呈上来的奏章时,他完全读不懂、看不明白,可是他并没有因此放弃,而是选择励精图治,想要发奋弥补自己的先天不足。 除了处理朝政,顺治帝说他利用剩余的时间来勤奋读书,每天凌晨3至5点就起床学习,用了9年时间才追回之前所失去的,他还为此曾经读书读到吐血! 给予现代人的启示 以上这段对我有不小的启发,一是从古人身上,我们看到只要有恒心、毅力,坚持努力不懈,终究会学有所成,顺治帝可说是从一个近乎目不识丁的小少爷,通过自身努力而成为一位精通满汉文化的少年天子。 另外,他说自己是独生子,因母亲过分溺爱而缺乏管教,其实这和时下很多父母亲是一样的,我就见过不少人把自己的孩子当成是天才儿童,在教育方面甚是宽松,殊不知这样做恐怕反而会让孩子日后遭受更多的困难。 读罢,抚书临窗,外头是如此宁静,但这史书上短短几行却在我脑海里弹出了多少涟漪,我们必须抱着虚心的态度来读历史,因为书里充满了古人的智慧,能成为现代人在困境、黑暗中的盏盏明灯。 不过如果阅读者自以为是,或纠结于某些莫名其妙的牛角尖,那就真的是浪费时间了。 (“上一日语师朕极不幸,五岁时先太宗早已宴驾,皇太后生朕一身,又极娇养,无人教训,坐此失学。年至十四,九王(多尔衮)薨,方始亲政。阅读诸臣奏章茫然不解,由是发愤读书。每晨牌至午理军国大事外,即读书至晚,然顽心尚在,多不能记。逮五更起读,天宇空明始能背诵。计前后读书读了九年,曾经呕血。”—《天童弘觉忞禅师北游集》)  

      明天就是投票日了,我们作为新加坡合格选民,要用手中这张选票来决定国家未来的走向,可惜过去的竞选期间,我因为必须跑歌台新闻,所以没法更进一步了解这些政党的主张。       但因为参与了上一届全国大选和后来两次补选的新闻采访,我知道国会最大在野党工人党的群众大会总是场面浩瀚,人潮密密麻麻的照片在网上不胫而走,大家情绪也被炒得沸沸扬扬,而这时就会有人拿着执政党群众大会的照片来作比较。      今年选举撞上农历七月歌台,有人担心群众大会将抢走看歌台的人潮,但真实情况却令人感到意外——歌台人潮一点也没减少。      先是百年老庙韭菜芭城隍庙邀请了台湾福建歌王翁立友及其他台湾明星如叶全真、王灿(《夜市人生》里饰演奸人许来发)等,结果前来看歌台的人数超过7000多人,不大不小的广场站满了人,还有人为了一睹巨星风采,被迫站到马路上去,简直是疯掉了。    尔后,神坛云阴殿在宏茂桥工业区里连续13天办歌台,也同样重金礼品邀请台湾“保庇天后”王彩桦来表演,每天人潮不下数千人。      乍听之下,感觉这些歌台迷们难道都不关心国家大事?明天就要投票了,大家如果没去听群众大会,要怎么决定把手中的票投给谁呢?哎哟..      好奇心驱使下,我问了一名住在金文泰,特地跑到洛阳大伯公庙看歌台的男观众:“你去看过任何一场群众大会了吗?为什么今晚会选择来看歌台呢?”,他笑着回答说:“我工作了一整天真的很累,不想听那么严肃的课题,我只想沉浸在音乐中看歌台。”      他的朋友则申诉道:“他们整天在讲市镇会的东西,那么无聊,国家大事不用顾了吗?我选议员不是来整天吵市镇会的,这样倒不如来看歌台比较爽。”      “那你们不去听群众大会,投票日怎么投啊?”我问道。      后一名男子说:“难道我们是笨蛋啊,谁说的对、谁做得好不好,我们会不知道?听其言观其行,听他们现在讲的没有用,重要的是看以前他们做了些什么!”      我恍然大悟,“听其言观其行”!这么深奥的一句竟然从一个草根活动参与者的口中说出来!      确实是,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不是单凭群众大会或走访全区就能拉拢票数,大家要看的还是这些候选人还有他们所属政党,是否能够提出让国家前进的政策。当然也有人是“看脸投票”的,但谁好谁不好,大家心里都有数。      我记得在后港补选中,有坚定不移的后港中坚选民“誓死”为刘程强保住工人党堡垒,这里也因此被视为工人党票仓,但也有深信人民行动党的支持者认为,若不是建国总理李光耀等人前人种树,我们人民焉能后人乘凉?人民仿佛意见分歧了。      理论上,各个政党提出不同政见,为的是探讨不同有效治国方略,也因此出现了不同政治理念的政党,后来也有人为了不同目的、抱负等原因使得政治变得更加精彩。      每逢选举,很多政治人物都会chut pattern,这是在所难免的,政治版图上攻城略地犹如博弈战场,大家各出奇招,无可厚非,但最重要的是国家能够继续向前行,继续取得进步。     我期望的是,无论投票结果如何,朝野政党能够一起为国家、人民的福祉努力,求大同存小异,就事论事,而不是相互攻击。     毕竟,国家昌盛繁荣,那才应该是各个不同政治学说所要倡导的目的啊,不是吗?

“世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 报馆附近之前有一个卖西餐的档口,摊贩是两名分别25岁和28岁的年轻厨师,在自己开档做生意前都曾在本地知名酒店或餐馆学习过。 主厨说,他从小就对意大利料理有兴趣,求学时到新加坡SHATEC酒店管理学院学习基本功,毕业后再到一家意大利餐厅工作,拜在一名颇有名气的意大利厨师门下学艺,一步步从学徒做起。 档口的另一名厨师则到本地一家六星级酒店学法国料理,两人计划艺成下山后共同创业,坚持理想,以平民价格让食客品尝到道地的意大利及法国料理。 他也曾告诉我,不愿别人以为他们家的西餐就是薯条、汉堡和几块半生不熟的肉片,是“小孩子吃的东西”,所以坚持不提供薯条。尽管这个理想后来遭受到残酷事实的挑战,有顾客感到不满,甚至嘲笑他们在邻里提供所谓道地的料理想法十分可笑,但两位年轻厨师始终没有屈服过,仍然固执地坚持着。 这种坚持让我想起报馆附近另一位仁兄。他放弃原本的高薪工程师职位,毅然投入一家泡泡茶店,满脸胡渣、上衣不断被弄脏染黄,但他还是坚持尽量亲手为顾客泡制饮料。 认识了近两年,也相互交心聊过天,知道他也有自己的创业理想,希望在新加坡各个角落开咖啡馆,让顾客有一个一边品尝咖啡一边休闲聊天的地方。但无奈本地竞争太过激烈,一些大商场不愿招收这样的独立小店,创业征途间中暂时受挫。险恶的汪洋中,要如何安全地驾驶自己的这艘小船确实很考功夫。 我,当然也有理想,除了想做好记者的工作之余,因为对清史有兴趣,一年多前设立了清史研究网,希望能够集合到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切推动这个网站和交流历史研究心得,但很可惜,向前发展的脚步却缓慢,摸着石头过河,不断从失误中学习。 的确,追求理想和梦想总是不容易,前方道路上布满荆棘、陷阱和令人不安的情绪,也时常被人当成是傻子,或被嘲笑已是常有之事。正因为深知其中的困难,所以平时都会彼此间互相鼓励和支持,(就像我其实不太会欣赏西式料理,但近来还是常常捧场;仁兄也会帮我在清史网FB上按‘赞’,等等) 也曾失落、迷失过,甚至萌生干脆算了,放弃一切努力的念头,但心里始终燃烧着那把火,尽管几经失败,但这都不是停止脚步的原因,拼了命结果输了又怎样,输了再来,立下决心一定要达到目标为止。 虽然不知道最后是否能够取得成功,但前方的路越困难,我们越要前进,就算火把倒下了,火焰还是依然向上,追求理想的征途还是要继续。 有梦最美,筑梦踏实,或许,这样的人生会比较精彩。

认识好久的好友结婚了,我不禁想起之前他们两夫妇刚在一起时,他兴高采烈地告诉我:“我终于找到了好女友,以后将成为我的好老婆!”,当时我很替他高兴。 没多久友人变得很“勤快”,时常联系我,不断推销我用这个用那个,说这个菜油好,那个碗糕不错,我感到有些诧异。他说:“哦,这是我女友介绍我做的,慢慢做,以后可以赚大钱的。”,原本一个不擅长说话的友人,忽然好像变得很能言善道,除了正职之外,也兼做这个“赚大钱”的兼职,看他的人生有了改善,我也很替他高兴。 友人介绍女友给我认识时,口里不住夸她好,能够陪同参与自己热衷的兴趣,一起出国认识更多“赚大钱”的新朋友。原本穿着朴素的他,开始在这些聚会中穿大衣打领带,完全一个“成功人士”的模样。 他说:“你看啊,如果永远帮人打工,那你的薪水永远就是这样一层不变,我现在除了领薪水,也开始从这门生意中赚到额外几千块,这些都是我女朋友介绍我的,如果没有她这个好女友,我今天还是跟你一样。”,看到友人过得比我好,我也替他很高兴。 有一天,他的女友忽然联系我,说我应该“随便”跟友人买几样东西,在行动上支持友人,“不如买两罐鱼翅啦,几百块钱而已。”,但我因为不支持吃鱼翅,所以婉拒了。 数个星期后,她再次联系我,劈头说:“你不是和他很久的朋友吗?我听说你们认识十多年了,买两罐鱼翅很困难吗?你这样还怎么还能算是他的好兄弟呢?”。 看到友人找到了一个如此积极而已肯帮助丈夫/男朋友的贤内助,我还是替他感到高兴,只是那两罐鱼翅我还是坚持没买。 多个月后偶然在街上和友人及女友相遇,这时他们已经订婚,友人还是很热情和我握手相拥,嘱咐我结婚那天一定要到。我差点热泪盈眶,但和他相拥时,眼角看到他女友一脸无辜仿若无事样站在一旁,心里不禁打了冷颤。 友人婚礼当天,我有事无法出席,人没到红包却到了。听其他朋友后来说,认识的一帮老同学并未被安排坐在同一桌,而是穿插坐在他“赚大钱”的朋友之间。 老朋友结婚了,我真的很替他感到高兴,但这个好兄弟,我想应该是永远失去了。  

再次踏上这个旅程,这时已是北国的冬天。没有雪(朋友告诉我北京缺水,不具有下雨下雪的条件,结果越南和埃及却下雪了 ),可是圆明园内的湖泊已经开始结冰,香山上的枫叶早已落光,整个北京城换上了有点沧桑的新装潢。 第三次到北京,这座拥有860年历史的古城,每一株花草,每一条幽幽的胡同都深深吸引我,更别说那曾经辉煌,用红墙黄瓦筑成的老皇宫和庭院深深的皇家园林,每次来,望望北京的天空,都会有不同的感受。 我去了距离北京城125公里外的清东陵,一个埋葬了半部清史的皇家陵园,你叫得出的清朝统治者,大多数都葬在这里,顺治、康熙、乾隆和慈禧等。伫立于皇陵神道前,看看陵后的昌瑞山,深深吸一口气,感觉自己仿佛对整个世界有了新的认识。 走进陵区,细读着用汉、满、蒙三种文字刻写墓主谧号的石碑,轻抚康熙帝景陵前的隆恩门柱,在慈禧太后定东陵的地宫久久注视着她的棺椁,仿佛走进了那段泛黄的黑白历史,但时光隧道外,乌鸦忽然“呀”的一声,我的思绪又被带回到了现实。 最开心的莫过于,随便找家不知名胡同里的小餐馆,在零下温度的冷夜中,寒风习习,几杯黄酒几碟小菜,好友相聚通宵达旦畅叙。“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东坡的《水调歌头》犹似在耳边。 “把酒,竟醉了想念,千里之外,梦影上月宫无言,但愿,捣药玉兔早已入眠。”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去过了北京还要再去?我想,有些地方就是有某种吸引力吸引着某些人,对我来说,北京城脚下蕴涵的丰富历史,就是我来去数次的原因。 但有些事情的原因又往往说不清,就像为什么会喜欢上某个人?答案却只能心领神会,无法言语解释,既然说不清,干脆将它深藏于心,虽然就像北京的冬天,天冷却不飘雪,真是愁煞人。 世界那么大,这辈子当然要去别的地方,但北京,我还是会回来的,不仅仅是自己,还想带多一个人一起去,那么美丽的风景,我也希望她能看到。

#1. 点燃自己,照亮别人 几天前,去一家美容诊所采访,结识了诊所的女行政总裁,她说义务帮忙一个之前报道过的受访者做手术,一切免费,我们聊天时、她顺便告诉了我诊疗所背后的故事。 她几年前和丈夫一起创立美容诊所,一向来很拼很努力赚钱,经过多年的耕耘,诊所终于成为了一家相当有规模的美容诊所,在业内也相当有知名度。可是很不幸,后来丈夫被诊断患上了末期肺癌,在去年尾不敌病魔逝世,终年40岁。 她说,起初丈夫的心情非常低落,甚至有一点抑郁症,不过经过宗教的洗礼、读了不少励志书籍,他重新对人生有了新的启示。他开始积极面对人生,到各大校园内、教堂等,分享经验,尽自己能力帮助其他癌症病人。 她丈夫以己为例,告诫大家: “人生中最重要的课程不是整天想怎么赚大钱,最重要的是,人生一定要过得有意义,同时珍惜身边的人,这样才不会白活。” 她轻描淡写地说了丈夫的名字,但当时我并没有任何特别印象。 回到办公室查了一下,才发现原来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已故知名美容医生张庆祥(Dr. Richard Teo)。虽没缘结识张医生,但他的故事给了我很大的人生启发——点燃自己,照亮别人。 刹那间,我为自己的孤陋寡闻感到非常惭愧。 缅怀张庆祥医生的网站 #2. 穷得只剩下快乐 采访后就近到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和好友惟义道长拜访了李木源林长。每次听林长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及感想,也能从中得到宝贵的人生启迪,令大脑中原本浑浊一片的懵懂与无知,得到曙光般的指点。 林长说,自从他就任居士林林长以来,他身上从来不带皮包,我听了只是笑笑,他见我不信,马上站起来将前后四个裤袋都翻出来,果真只有一副老旧的老花眼镜、一张进出办公室用的门卡和一个Nokia老旧手机。 我问他怎么可能呢?难道都不用钱吗?出门七件事,哪一件是不需要钱的? 他笑说:“如果没有这个东西,就不会有欲望,像我,吃住都在居士林,平常就想想能为居士林做什么发展,批阅公文,有时间就看看书、看看佛经。有了钱自然就会想要花钱,釜底抽薪,没带钱在身上,欲望自然也就消失了。” 听了感觉很有禅意,林长继续说,人一开始的时候也是什么都没有的,后来拿很多世事万物往自己身上套,搞到自己很累,有些人从中还迷失自己,最重要的是懂得放下。 “一定要放下,放下一切对权利、金钱,对拥有这个那个的欲望,放下了就会感觉很开心。很多人以为我很有钱,但我是穷得只剩下快乐。” 离开居士林时,寺外夜幕上布满星辰,林长那句“穷得只剩下快乐”,久久在我脑海中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