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农历七月十五,是道教中的中元节,是三官大帝中地官大帝的诞辰,也称为地官诞。在道教的三官大帝信仰中,认为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因此道教法师们一般会在今天素馔普渡,祈请为亡灵赦罪,而民间也有祭祖并祈求地官赦免祖先之罪的习俗,亦是祭祀一切亡灵的日子。 祭祀三官大帝的习俗源自于中国上古时代中天子祭天、祭地和祭水的仪式,历史十分悠久,但如今被弄得这么阴森恐怖,或许和七八十年代流行至今的“七月龙婆鬼片”有关,因此追根溯源后,您或许会发现中元节在古代和今天的情况大有不同。 此外,也有很多人误解农历七月就是中元节,这其实是错误的,因为中元节指的是七月十五这天,就好像我们不会说整个农历八月是中秋节一样。 三官大帝信仰是什么来的? 道教中三官大帝的诞辰之日分别为正月十五(上元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和十月十五(下元节),而祂们的神格在神仙谱系中十分崇高,“在玄黄判分,天地肇定后,乃出而治理天、地、水三界,职司考校天人功过,众生祸福。”(《道教神仙》,香港蓬瀛仙馆道教丛书)。 中元节也源自于古人们对天、地、水三界的自然崇拜,因为这些都是生产所依赖的必要条件,所以认为三官大帝是主宰人间祸福的大神。 —为什么说中元节和龙婆没有关系?—早在东汉时期,道教正一道中的天师道就有向三官忏悔的《三官手书》,《三国志·张鲁传》中明确记载:“书写病人姓名,说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沉之水,谓之三官手书。”。 这说的就是古人请求上天赦免他的罪过时,会写三份悔过书,并将它们分别藏于山上、埋在地里,和沉在水中,这些向三官大帝祈祷的文书,就名为《三官手书》。到了清代,民间也有“中元祭扫,尤胜清明”的说法,当时家家户户要制作各类“祭食,以奠祭先人”(雍正《阳高县志》),而京师地区,寺庙与道观则设盂兰会、中元法会,超度亡灵,并燃河灯,以普渡慈航。 换言之,到了清朝,重点还是在于祭祀先人、普渡众生,并没有任何有关龙婆或罗兰姐等鬼影幢幢的记载。不过,民俗文化也会随着时代不断演进而改变,这其中元素多且复杂。记得前年在北京白云观,我和一位道长畅聊民俗节日时,他曾说过60年代,在北京的北海公园还曾举办过中元节盛会,琼海上到处是河灯,场面十分壮观,但后来有关当局将这些活动视为封建迷信,这个节日渐渐地就在历史舞台上逊色了不少。 中元节成为“鬼节”或和电影、媒体有关? 日前有朋友说,今年农历新年发生的“丹戎巴葛五人致命车祸”,如果发生在农历七月,相信媒体又会大做文章,使得这则新闻被披上一层诡异的外衣,搞不好又会请某某某出来分享“七月鬼节趋吉避凶贴士”,或刊登某车祸发生前曾出现什么诡异现象。尽管交警之前在答复媒体询问时说过,农历七月的车祸并没有比其他月份来得高,但很多人普遍选择相信这是虚假,或是当局在欲盖弥彰,因为人们比较倾向于找寻、相信、传播一些奇怪的、荒诞的、无法解说的事情,这算是一种猎奇心理吧,不足为奇。 当然,受到一些恐怖电影宣传效果影响,很多人也对这个节日不是很了解,甚至还会感到害怕,而这种对农历七月“鬼节”的恐惧也会衍生出各种各样的“趋吉避凶贴士”和相关产物,但这些是否有夯实的宗教经典为依据,或以扎实的文化为基础,就真的需要人们凭借智慧去理解了。 结语 其实中元节更多是华人们祭祀祖先与怀念先人的日子,是诵经、施食、祈愿地官为祖先及过世亲人赦罪超脱的节日。在佛教中,盂兰盆会也是普渡行孝的重要节日,佛教徒们以佛法供养三宝的功德,回向现生父母身体健康、延年益寿,超度历代考妣宗亲能速超圣地、莲品增上的佛教仪式。 无论如何,最重要是不要忘记这些节日背后的精神含义,例如中元节是一个敬天法祖的日子,我们应该对它感到敬畏,而不是畏惧。再者,农历七月还有一个美丽的牛郎织女传说,所以七月并不可怕,甚至还可以算是一个浪漫的月份,除非你的织女长得像龙婆,那就另当别论了。 参考: ·《三国志·张鲁传》 ·《三官宝经》 ·《道教神仙》,香港蓬瀛仙馆道教丛书 ·《玄门日诵早晚功课》 ·《清代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