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洛一组屋日前发生悲剧,一位母亲带着出世约五周的女儿跳楼身亡,这起新闻引起了很多人的恻隐之心,昨天我刚好经过事故现场时,恰巧看到好几个居民在远处观望刚布置好的灵堂,他们脸上充满了关切表情。 这样的新闻在新加坡虽然不常见,但也不是没有发生过,我之前当记者时就曾采访过数起,最轰动的还是2011年发生的“勿洛蓄水池母子双尸命案”,母亲陈诗诗疑为了争抚养权,带着3岁儿子陈乐辉投池自杀,没想到事情也已快过十年了。 采访这类事件时,记者们的思绪往往先集中在如何为读者发掘更多新闻,如今我已不再新闻采访线上,因而有了更多的思考空间。就如我向一位前同事说的,和一般人相比,对于死亡、尸体、黑车等等,大部分人是敬而远之,而我们因为采访过很多这类意外新闻,所以不会因此导致思绪里泛起波浪,或能够比较冷静地看待。 好几年前,我曾采访过一起新闻,当时在宏茂桥某组屋,有一女子深夜危坐窗外、闹跳楼,引起了无数人好奇围观,警方将组屋底层封锁起来,民防人员则急忙部署安全网,苦口婆心地劝说她别看不开。岂料就在大家屏息观望时,忽然有一个阿嫂不耐烦地说:“她不会跳的啦,等这么久都没有跳,如果跳了再来看!”,说完转身就走,留下她周围几个神情诧异的我们面面相觑。 一样的,这起发生在勿洛的悲剧在网上也出现了一些网民们相当不和谐的言论,这对死者家属不仅无益,而且还可能是一种二度伤害。网络留言,为何要如此苛刻呢?在无边无际的网络世界里,人人都可以成为“大明星”,甚至成为“意见领袖”、成为他人生命里的“指路明灯”,喜欢每件事情都发表看法的人,也可以洋洋洒洒地“犹如滔滔江水延绵不绝”,在个人社交平台上树立起道德高标、挟此攻击他人,或未审先判、给他人泼一大桶黑水,当发现错怪他人时,就说这是“言论自由”。 这样的事情比比皆是,只要打开电脑、或滑手机就能看到不少,有人亦把他们称为“键盘侠”,归根究底,正是因为在网上发言无需负太多责任,喜欢说什么就说,好似我看到一些不明白历史的人,在侃侃而谈,说得头头是道,但殊不知完全和历史不符,更可笑的是,他们身后竟然还有一帮支持者。 久而久之,从人性的角度来看,我不知道这个社会到底还能为人类提供多少温暖,亦或是人类到底还能为这个社会注入多少温情。思绪至此,当我正要转身离开时,发现有三两位二十多岁年轻男女也站在附近观望。上前攀谈后才发现,他们原来是在附近上班的民众俱乐部职员,也是看了报道后想来看看是否能帮上什么忙。 其中一人说,逝者已矣,但最重要的是能够提高人们对于忧郁症的认识,同时也希望大家能从这起事件中得到警示,要更关切家人们的情绪。 我点了点头。嗯,社会尚有温度,其实没有很糟糕。 其他相关文章:https://wilsonsihan.com/2013/04/11/她不会跳的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