睹物斯人

生于斯,长于斯

勿洛一组屋日前发生悲剧,一位母亲带着出世约五周的女儿跳楼身亡,这起新闻引起了很多人的恻隐之心,昨天我刚好经过事故现场时,恰巧看到好几个居民在远处观望刚布置好的灵堂,他们脸上充满了关切表情。 这样的新闻在新加坡虽然不常见,但也不是没有发生过,我之前当记者时就曾采访过数起,最轰动的还是2011年发生的“勿洛蓄水池母子双尸命案”,母亲陈诗诗疑为了争抚养权,带着3岁儿子陈乐辉投池自杀,没想到事情也已快过十年了。 采访这类事件时,记者们的思绪往往先集中在如何为读者发掘更多新闻,如今我已不再新闻采访线上,因而有了更多的思考空间。就如我向一位前同事说的,和一般人相比,对于死亡、尸体、黑车等等,大部分人是敬而远之,而我们因为采访过很多这类意外新闻,所以不会因此导致思绪里泛起波浪,或能够比较冷静地看待。 好几年前,我曾采访过一起新闻,当时在宏茂桥某组屋,有一女子深夜危坐窗外、闹跳楼,引起了无数人好奇围观,警方将组屋底层封锁起来,民防人员则急忙部署安全网,苦口婆心地劝说她别看不开。岂料就在大家屏息观望时,忽然有一个阿嫂不耐烦地说:“她不会跳的啦,等这么久都没有跳,如果跳了再来看!”,说完转身就走,留下她周围几个神情诧异的我们面面相觑。 一样的,这起发生在勿洛的悲剧在网上也出现了一些网民们相当不和谐的言论,这对死者家属不仅无益,而且还可能是一种二度伤害。网络留言,为何要如此苛刻呢?在无边无际的网络世界里,人人都可以成为“大明星”,甚至成为“意见领袖”、成为他人生命里的“指路明灯”,喜欢每件事情都发表看法的人,也可以洋洋洒洒地“犹如滔滔江水延绵不绝”,在个人社交平台上树立起道德高标、挟此攻击他人,或未审先判、给他人泼一大桶黑水,当发现错怪他人时,就说这是“言论自由”。 这样的事情比比皆是,只要打开电脑、或滑手机就能看到不少,有人亦把他们称为“键盘侠”,归根究底,正是因为在网上发言无需负太多责任,喜欢说什么就说,好似我看到一些不明白历史的人,在侃侃而谈,说得头头是道,但殊不知完全和历史不符,更可笑的是,他们身后竟然还有一帮支持者。 久而久之,从人性的角度来看,我不知道这个社会到底还能为人类提供多少温暖,亦或是人类到底还能为这个社会注入多少温情。思绪至此,当我正要转身离开时,发现有三两位二十多岁年轻男女也站在附近观望。上前攀谈后才发现,他们原来是在附近上班的民众俱乐部职员,也是看了报道后想来看看是否能帮上什么忙。 其中一人说,逝者已矣,但最重要的是能够提高人们对于忧郁症的认识,同时也希望大家能从这起事件中得到警示,要更关切家人们的情绪。 我点了点头。嗯,社会尚有温度,其实没有很糟糕。 其他相关文章:https://wilsonsihan.com/2013/04/11/她不会跳的啦!

”碰“一声巨响。血肉之躯从天而降,肉和灵顿时分离,留下的是一地的狼藉。 某年这天艳阳高照,一名妇人跳楼轻生,但在半空中腹部被一支天线划破,腹中零碎撒满整地,警方到场后还花了好一些时间来整理现场。不少人看到后都闪到远远,有些人则看到了满地血腥,边走边做状要呕吐。 我在现场采访,当然对眼前所见感到震撼,这时调查官早已离去,两名身穿深蓝色衬衫制服的男子,从运尸车(俗称”黑车“)跳了下来,一人手里拿着黑色尸袋,另一人则拿着黑色塑胶袋。他们熟练地走到尸体身边,将她的五脏六腑装进一个黑色塑胶袋,再把她装进尸袋,快手快脚将她搬上车子载走。前后不到15分钟。从事这种工作的人,媒体称之为——仵作。 翻开浩瀚史书,隋唐时期,“仵作”一词已出现,是负责殡葬业的人,五代时期的文学家王仁裕在笔记《玉堂闲话》中曾记载:这类殓尸殡葬民间行会的成员就叫作“仵作行人”。 曾听闻一名殡葬业内人士说过,本地愿意从事这种工作的人不多,哪怕是高薪聘请,新人入行不到一个星期马上自动走人,原因不外乎:工作时间长,随时随地需到现场替人收尸;有些尸体太过支离破碎,看的人心理上承受不了;还有这份工作常常被人看不起。 有一次和一名仵作私下聊天时,我问他最让他“难忘”的搬尸经验是怎样的,他说: 是一个老人家在家中自杀,烧炭又上吊,死了很久也没有人知道。那时我刚入行,不懂的规矩,一到场就去抱尸体下来,结果尸体口中吐出一堆蛆虫,掉在我的身上。 虽未亲眼所见,但单单听他这么描述,我就感觉有点反胃。 话说回来,尽管忤作长期从事人命关天的工作,但古代中国封建思想极重,自尧舜时代即由贱民或奴隶检查尸体并向官员报告情况,也就相当于是古代的法医雏型。 仵作在古代都是由地位低下的贱民担任,大抵是殓尸送葬、鬻棺屠宰之家,其后代禁绝参加科举考试,就是到了如此开放的今天,仵作还是成为不少人奚落和嘲讽的对象。 有时还会听到家长告诫孩子要努力读书,不然以后找不到工作,就要去扛尸体了。 可是生老病死是人的必经之路,而其中“死”最被人避忌,处理尸体的事情总要有人来处理,无论多么“大吉利是”、死状多么糟糕,仵作们总是毫不犹豫,到了现场后就马上开工,这种敬业的精神,其实在各行各业都挺罕见的。 当然,不是要大家都鼓励孩子们日后长大去当仵作,但我们不能磨灭,同时也要认可他们对社会的贡献。行行出状元,每种职业都有它的难处,但仵作的专业精神,我觉得可以让人借鉴。

做这样的新闻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以致到后来,很自然会朝这个方向采访。 我说的是醉酒开车酿惨祸之类的新闻,近年来每每到殓尸房采访死者家属时,只要一听到是交通意外的,十起这类案件中就可能至少有6起和酒驾有关。 有一起令我印象较深刻的是,3名堂兄弟一起开车外出吃宵夜,因为其中一人的外祖母过世,太过伤心难过,另外两人就想带他出去散散心(吃了印度煎饼后还喝了酒)。结果回家的途中车子失控,撞倒灯柱还向前冲撞上一棵路旁大树,挡风镜完全碎裂,整辆车毁不成形。 这3名大好青年一起手牵手,天堂作伴,留下的是各自家庭里,疼惜和爱怜他们的父母及家人,其中一人的母亲还哭倒殓尸房外,双脚无力需要人搀扶上车,令在场的人见了不胜唏嘘。 上周,一辆宝马年轻司机疑酒后驾驶,在PIE靠近Jurong出口处撞上前方小罗厘,7名客工被撞飞,一人直接飞进路旁的沟渠里,看官们先别笑,这名客工到今天还没有苏醒,宝马小帅哥已经在醉酒开车罪名下被逮捕。 本周,在CTE靠近AMK出口处发生另一起两车相撞的致命交通车祸,前方休旅车因轮胎爆胎,司机停在路肩要换轮胎,岂料被后方迎面而来的车撞个正着,司机、司机的韩国籍女友及她的双亲当场毙命,仅剩她的哥哥生还。 初步调查,这名后方汽车司机“仁兄”,也是因为酒后驾驶,已经被警方逮捕。 几乎每次类似新闻出街后,网上讨伐声不断,不过大部份第一时间主要质疑: 1. 肇祸司机是不是外国人(你懂我指哪一国人的啦)?2.交警办事不力,没有在做工,以致人们醉酒开车酿祸。3. 都是政府的错,现在的公路越来越不安全了。 可是很少人想到: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这个最基本的开车守则,能不能够避免这样的事件再次发生,完全却只能靠司机自己啊! 我不禁回忆起那位在殓尸房哭倒的母亲,那双眸中包含了多少伤心、哀痛和不舍,但无论多少公升的眼泪再也唤不醒她的儿子了。 唉!这样的新闻还能不能不要再出现?

深夜,记得那晚下着细雨,读者打电话来通报,说兀兰附近有人坠楼。 我和摄影同事驱车赶往现场时,原本以为会看到不少居民围观看热闹,要探听事情的来龙去脉应该不难。但没想到,命案现场附近一个人也没有,大家门窗紧闭,对组屋楼下有尸体完全不以为意。 好不容易找到一户居民探听,他说,这已不是第一次发生这样的事情,很多人已经习惯了,说罢就匆匆将门关上。 组屋没有很高,据说女死者是从较矮的楼层跳下去,但头部刚好撞到草地旁的沟渠,鲜血流进了水沟,染红了之前的一滩雨水。 寂静的夜里,年轻的尸体,警察拉起的封锁线,霏雨细细,一切看似有些诡异,只剩我好奇的心,久久不肯离去。 黑车终于来了,仵作迅速熟练将她抬起,运上车后收工完毕,四周恢复宁静,仅留下沟渠中一抹红色的神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