睹物斯人

生于斯,长于斯

一起原本看似女学生受不了课业压力在学校坠楼的新闻,背后原来藏着一起不可告人的校园丑闻,这是我当记者生涯中所发掘,最难忘,也最引以为豪的独家新闻。随着《联合晚报》即将走入历史,写在这临别之际,算是作为一种文字记录吧 2011年某月某日,夜晚,一名女学生倒卧在校园内,被发现时已经没有了生命痕迹,救援人员赶到后当场宣告不治。警方拉起封锁线,调查工作如火如荼展开。当晚值班的同事也接获热心读者通报到场采访,不过时间已晚,初步所得资讯有限:有其他学生揣测当时正值考试期间,怀疑死者可能是经不起考试压力而轻生。 第二天的报道刊登在某版不显眼的角落,仿佛一切到此为止,对于记者来说,每天要处理不少新闻,所以如果没什么特别(有新闻价值)的地方,一般不太会跟进采访。不过这起原本看似平平无奇的事件,却成为我采访生涯中,印象最深刻的新闻之一。报道刊登后,一位近十年未见的中学老同学忽然通过Facebook联系我,他提起了这起新闻,然后说了一句:“这件事情的背后没那么简单,我有料要报,你敢写吗?”。这对当时刚加入报馆不久的我是又惊又喜,惊的是我从来没有碰见过这样的事,会不会超出了我能够处理的范围?喜的是,如果是独家大新闻,那对一个记者来说是最好的事情啊。在向主任汇报后,她让我先问清楚内容。 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老同学说,原来这名女生之前曾投诉一位老师和她有不正当关系,可是该老师当时正受到校方力捧,所以并没有对她的投诉予以重视。随着女生坠楼毙命,一群校方职员为她感到不值,于是由老同学牵头联系我,他还说:“如果你敢报,我们愿意倾全力协助,我们想为这个女生讨回公道。” 这时,我开始查阅他所提供的资料,进一步追踪后发现原来女生是一对印度夫妻的试管婴儿,后来被华人领养,据说被同学嘲笑“不伦不类”。很遗憾(也很离奇)的是,她去世后隔天就被火化了,我上门访问她的养父养母,尝试了解有关她生前投诉老师的事情,可是他们都不愿细谈,这更加深了我对整起事件的好奇心。 之后,老同学和他的同事冒着被开除的危险,将这位老师的联系方式交给我,我和另一位高姓同事(他也早已离开报馆)当晚马上致电他,没想到男老师直接承认自己曾被投诉,说是女学生自己性格有问题,同时透露自己没有被校方处分,并在接到投诉24小时内以“紧急要事”为由提出辞呈。这句话掷地有声,震惊了在电话另一头的我们。 采访这起新闻时,也发生了一段小插曲,令我感到非非非非常不爽的小插曲——当我尝试遵循正途向校方查证时,学校的公关负责人竟然说: “你们《晚报》只喜欢夸大和刊登耸人听闻 (sensationalize)的新闻,博取别人的眼球,除此之外还能有什么新闻?”, 然后嘲讽了一轮。当时青涩的我,只能回复一句:“那就希望这不是真的。”(如果换成今天的我,肯定跟他没完没了),但我其实心里已经有底,连涉案老师都已经承认,那肯定就假不了了。 于是,在得到主任们的支持,新闻几天后登上了《晚报》头版,“一大四小”(行内话),共5文,内容有根有据,没有很多新加坡人所说的“报馆不敢报”。只是记者毕竟不是警察,无法跟随案件调查得知细节,我们只能够通过各种渠道去打探消息和小心查证,把新闻真相呈现给社会大众,然后坐等后续发展。 果然,据老同学说,新闻刊登后掀起轩然大波,查案人员隔天带队到学校“敲桌子”(bang the table),质问校方为什么当初没有告知此事,校方领导只能支吾以对。老同学说,他和同事们都松了一口气,因为女生坠楼案件终于有了沉冤昭雪的机会! 报道中的详情在约一年后的验尸庭报告中也得到了印证,与事实相符:原来男教师已有一位越南妻,在学校表现也不错,爱情与事业可谓如日中天,但是后来与女学生展开一段恋情,两人甚至在课室内有亲密行为,(他声称是女学生采取主动,拉着他的手抚摸自己的私处。)不过后来不知何故,两人的关系忽然急转直下,女学生一气之下检举老师对自己做出了逾矩的行为。根据验尸庭的报告,男教师声称一切都是你情我愿,不过一切都已经死无对证,因此验尸官也无可奈何,仅对校方处理的方式感到疑惑:为什么发生这样的事情,学校竟然没有报警呢?而且还允许他事后闪电离职?可是女生坠楼确实是自杀,并非老师或他人教唆、谋害,因此只能判为“自杀”结案。虽然在刑事上可能没问题,但该老师在道德方面遭到网民挞伐。 说来也巧,晚间报章刊登了验尸庭报告后,另一位朋友也联系我,告知这位男教师辞职后,也到了她当时工作的补习中心任教,她可以把他的地址给我。我也登门造访了男老师,但任凭我如何敲门,他都不回应。再后来,据说他也离开了补习中心,辗转到越南自己开补习中心当老板了。 写这篇文章,并非为了突出我自己有多么“威水”,因为相信每个记者心中都会有至少一两个引以为荣的新闻,而自己发掘的独家新闻更是可贵至极。这篇报道前后得到了主任们的信任,也得到了几位记者“前辈”的协助,更少不了老同学和他一班富有正义感的同事,(冒着饭碗被砸的危险)暗助,让一起原本不会引起注意的新闻,得到了它所应该得到的关注。时光如梭,女学生离世也有10年了,男老师也应该获得了异地重生的机会,但愿死者已安息。 老实说,虽然《晚报》近年来的内容与方向受到一些人的争议,不过《晚报》以报道民间新闻为主的事实并未出现改变,也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新媒体、各种社媒平台在大潮流的趋势下抬头,《晚报》走入历史虽说可惜,但或许是一种已无法挽回的情况,甚至在中国大陆和其他地区,也有不少纸媒或停刊、或被迫改变,然后浴火重生。《晚报》没有了,但最重要的是,报馆依旧关心民生,报道民情,这才是不辜负了《晚报》前辈们的办报初衷。

今天开始清假,如不出意外的话,直到明年1月初才复工,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古代官员的封印制度。 众所周知,印信是历代王朝权威的象征,是古代公文的唯一行政信用凭证,只有加盖印信的公文才具备行政效力,《大清律例》注明:“无印信文字,不许入递”,意思是没有盖印的话,就不要交上去啦。这与道教的符箓是一样的道理,所以在符纸上都能看到不同神明的印信。 根据清朝康熙年间规定,所有官员每日公务结束后,必须亲眼看着印信入匣,而在使用印信时要亲见印信被取出。下属加盖印章时,官员也得在旁监督,不能让印信远离自己,而下属用印后也要报告盖印的数量。不仅如此,官员必须随时把印匣的锁匙带在身上,甚至提防家人偷取,由此可见印信在古代对官员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从汉朝到清朝,朝廷都规定了官员公休制度,汉代的“五日一休沐”(休沐:休息洗沐,犹休假。)常规性假日延续到元代,而明清时期公休假期则紧缩,明朝取消了常规性休沐假期和大部份节假日。到了清朝,仅剩下存封印制度成为官员一年内唯一的公休假期。当然,“工作狂”雍正皇帝每年只给自己放一天假应该属于例外,他执政13年,一共也只给自己放13天假。如果是今天的打工仔,那根据人力部规定就是违规到掉渣了。 所谓封存印信,意味着政府停止处理公务,官员进们入休假状态。根据《清朝文献通考》记载,清政府在顺治元年(1644年)首次颁布了封印典礼的大致流程: “每岁封印开印,先期礼部札钦天监择吉具题,行知内外各衙门。” 封印仪式成了高级典礼,文武官员都要把印信供奉在正房当中的桌案上,然后率领全体人员对之扣头行礼,最后再把写好的“封印大吉”红纸封条黏在印匣上面,前后为期一个月,也就是开始放假一个月。 封印仪式结束,官员可以暂时卸下公务,我们可以从不少当时官员们的文集、私人笔记或日记中,看到他们与同僚聚饮、拜访相互道贺等活动的记录。例如历经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四朝的满族官员富察敦崇,就详细描述了封印日“各部院掌印司员必应邀请同僚欢聚畅饮,以酬一岁之劳。”汉族官员孙宝瑄也记录了在光绪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九日:“封印交班讫,遂衣冠以待。会沈雨老至,群登堂揖贺。在邮司与同僚射灯谜为戏”。 这与我们今天同事之间下班后聚餐聊天,喝几杯小酒相似,古人的生活虽然没有现在那么多姿多彩,但本质上差不到哪里去。 此外,清朝统治者也尽量保证官员们在封印期间得到充分休息,与家人团聚。好像在雍正十三年年底,直隶总督李卫想进京面圣,恭贺乾隆皇帝登基的第一个元旦令辰。可是乾隆爷批复叫李卫不用来了,让他留在保定(直隶总督的府衙所在地)和家人团聚,享尽天伦之乐。而在封印之后不久,就要进入庆祝农历新年的准备阶段了。 当然,封印休假一个月也不是绝对的。为了避免政府瘫痪或国家政务停顿,顺治二年时,朝廷就规定官员普遍休假的情况下,还是必须“要务立办”,确保政务运行有序。不过虽然朝廷规定封印期内若遇到要紧事,还是必须马上办理,但没有写清楚什么才是“要务”。于是通过档案、官员的日记等史料,我们可以发现必须、马上、立刻、现在办理的要务主要包括:军务、重大民生事项(例如赈灾、命案、殴斗等)及关系到王朝安危的事情。 其中例如发生命案,地方官员绝对不能等到开印之后再处理,必须马上进行调查、派仵作验尸、搜集证据、审问疑犯等等;有人斗殴,必须马上验伤、处理一切调查工作,不可能等到一个月后人家伤口愈合,黑青肿胀都好了才来办案。 有学者指出,不同官员在封印期的实际休假状态也有差异,有勤政爱民的官员在封印后仍劳心于细事,孜孜为民。 光绪二十一年,广东陆丰知县李平书谒见巡抚马丕瑶,得到马丕瑶夸奖: “君于封印后,不惮劳苦,为一古庙整顿僧规,可见平日孜孜为民矣。吾入粤境遍访州县,无一若君勤民者,真好官也。” 旋即被“奏保循良,传旨嘉奖”。 这里说的是广东陆丰知县李平书拜见巡抚马丕瑶,想和他讨论有关整顿一间古庙的事情。马丕瑶认为从这件小事能看出李平书平时为国为民,并且评价说在广东境内找不到另一个像他这样勤劳的官员,之后还请皇帝下旨嘉奖,给他工作好评。 古代的通讯设备不如现在发达、先进,朝廷还需要通过八百里加急、六百里加急等方式和各省督抚、官员沟通,而如今老板要找员工绝非难事,只要一通电话、一个WhatsApp信息或一封电邮,下属绝对没有装傻、装迟钝的理由。不过无论是以前还是现在,人们对做事情,尤其是官员处理公务的态度都不应该有逃避的心理,或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没有事。 哪怕是在休假期间,只要是重要、紧急的事情,就应该优先处理。这不仅仅是为了能够得到皇帝老板的嘉奖或丰厚的表现花红,而是一种对待工作本身的专业态度与尊敬。好啦,开始放假了,不聊啦~

听说最近王雷大哥又“出事”了,原来有一位马来西亚女企业家和一位房地产中介在Facebook上直播时,调侃及嘲讽外卖送餐员和私召车司机,同时点名王雷“卖鱼没有前途”。没想到这番失言竟引起众怒,搞到两人最后开记者会为自己不当言论鞠躬道歉。 虽然风波似乎即将平息,但这起事件却让我想起了中国近代著名僧人弘一法师(原名李叔同)的一副对联: 草积不除时觉眼前生意满,庵门常掩勿忘世上苦人多”。 其中最后一句“勿忘世上苦人多”,曾被前高雄市长韩国瑜引用,据说还在台湾广为流传好一阵。这句话就是教导僧人说,虽然寺庙清静安详,但千万不要忘了外面处处还有苦人,延伸至今日,就是在办公室冷气房中的大老板、政治领袖,应该时时刻刻记得在外面受苦的人。哪怕是在家里安闲工作的白领阶层,就算没有胸怀治世之志,也不要忘记社会中仍有不少在为生活努力拼搏,但条件、环境却差己一截的苦命人(不做事但日夜怨天尤人的应该不算)。 同时要知道何谓感恩,然后懂得惜福。蔑视、贬低他人的态度及想法更是不可取,一个人如果不知慈悲,也没有慈悲心、同情心,那他的心里应该永远不会满足,也不会感觉到温暖吧?

每逢农历九月初一至初九,新马泰等地的华人社群都会举行隆重的九皇爷诞辰庆典,在此期间,各地以祭祀九皇大帝为主神的道教庙宇香火不断,周围都会立起黄旗、黄布条。据老一辈新加坡人说,本地早期的九皇宝诞庆典十分热闹、规模庞大,仅此于农历新年,这些盛况也能从不少黑白旧照片、旧影片中得到证实。 不过相对于九皇爷或九皇宝诞庆典的来历,很多人就有些说不清楚了。本地不少夜间报在刊登庙宇庆典广告时,附上的简介一般都采取民俗说法,即九皇爷相传是九位反清复明的义士,甚至有说他们是清朝乾隆年间天地会创始人万云龙和他的儿子、结义兄弟、部将等等,说法不一,但可惜起义失败被杀,于是后人们将他们神格化,成为今天拥有众多信徒的九皇大帝。 而九皇爷的信众在此期间身穿白衣白裤,腰缠黄布条,据说就是为这些反清义士戴孝。但如前文 所述,九皇信仰应该源自于远古的星宿崇拜,道教经典《北斗真经》中认为九皇大帝是北斗七星星君,加上外辅和内弼两位星君的合称。因此如果九皇爷是九位反清复明的义士,也就是间接说在清朝之前没有九皇宝诞,那岂不是缩短了九皇信仰源远流长、拥有数千年的历史?而且,这又与史书中的记述不相符合。 郑成功+玄天上帝神像=明朝? 但是昨晚我到访后港斗母宫,友人陈贤达道长告知庙里神龛内,竟然有一尊相信是本地绝无仅有的郑成功神像,而中间坐着的正是玄天上帝。须知,玄天上帝是道教神仙谱系中,掌管北方的大神,同时祂也被誉为大明帝国的护国神明;“国姓爷”郑成功则在台湾建立政权后,曾吸纳大量明朝遗臣为下属,并且高举“反清复明”的旗帜与清朝对抗,因此后港斗母宫与“反清复明”的故事似乎隐约有点联系。 再者,该庙正殿前方有一副对联:“日昍晶𣊭弄里羡慕,月朋𦜳朤定乾坤。”对联开头数个字分别以“日”和“月”为主,“日”、“月”合在一起就是“明”,因此有学者认为这副对联其实是一幅“反清复明”的旗帜。后港斗母宫的祖庙是位于槟城的香港巷斗母宫,该庙已故李茂盛道长曾说,该对联的读音是:“日月精华龙里羡,月朋浪荡定乾坤”。不仅如此,从斗母宫的建筑格局看来,比如大殿神龛背后有两扇窄小的侧门,十分隐蔽,不易被发现,而这道门则通往神龛后安奉九皇香炉的“八角楼”,大都戒备森严、外人不得随便出入,这也与洪门帮会的私密性质相吻合。因此加上后港斗母宫大殿前的对联,似乎能够确定庙本身和当时反清复明的秘密帮会有着密切关系,但这仍不足以证明九皇大帝就是反清义士的说法。 少林寺曾反清复明 这让我不禁想到上周末在一场线上导读活动中,分享了嵩山少林寺也曾和反清秘密教门组织有关,甚至还窝藏清廷缉捕的要犯,在清朝初年与清政府的关系非常紧张。反观在明朝时期,明朝政府对少林寺多有封赏和建设,所以少林僧人对之感激万分,将所习武艺报效朝廷,多次协助明朝军队镇守边防、对抗沿海倭寇的侵扰,甚至还帮忙镇压农民起义,所以心存恋明情结的少林僧众对取而代之的清朝不无幽怨,这亦是可想而知的。 可是随着清王朝的统治日益稳固,少林僧众对“反清复明”已不抱幻想,恋明情结日趋淡化,他们也逐渐明白了“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高僧传》,释慧皎著,南朝梁代高僧)的道理,深深认识到与清朝政府不睦,不利于少林寺和少林武术的发展。与此同时,清朝统治者也了解历代王朝,通过宗教来“暗助王道”的道理,开始调整对宗教的管理政策,不仅可以避免身怀绝技的少林武僧铤而走险,危害自己的统治,又可以借助少林寺为禅宗祖庭的特殊宗教地位,对其他佛寺施加影响。 于是这种对立关系在清朝中期开始出现转变:康熙皇帝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亲笔御题“少林寺”匾额,至今据说仍挂在少林寺门上;雍正皇帝在雍正十三年(1735年)下旨大规模整修少林寺,乾隆皇帝也在乾隆八年(1743年)御赐一套《大藏经》,并在乾隆十五年(1750年)巡游少林寺。所以很可惜,电影《火烧少林寺》、《少林五祖》里面轰轰烈烈的武打片段,只不过是编剧们天马行空的创作,在历史上并没有发生过。 远去的历史 斗转星移,无论是明朝还是清朝,这些都已走入历史,无论是天地会还是红花会,也已不复存在,“反清复明”的口号如今一般只在影视剧作品中出现。其实台湾明郑政权被清朝军队击败后,包括天地会、小刀会等主张反清复明的组织仍然积极活动,一些人后来逃往南洋各地,继续宣扬反清复明的思想。当然,还是会有人对这些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深信不疑,毕竟它们在民间流传甚广、甚远。 随着时间的流逝,以及一些史料的缺失,很多事件真相已经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后港斗母宫究竟是否和反清复明有关、又与当时的秘密帮会是否存在某种关系,恐怕连历史学家也不一定能够整理出一个清晰的轮廓,而这也不禁令人对其中的来龙去脉感到好奇不已。或许,这就是中华文化得以传承数千年而不衰的原因之一吧! 后港斗母宫新启用的网站:https://kewongyah.org.sg/zh/ 参考书目:1. 《九皇圣迹:后港斗母宫》,徐李颖著 2. 《古史新探》,程民生主编 3. 《试论嵩山少林寺与清政府关系之演变》,赵长贵著 *注:部份照片摄于2019年,新冠疫情之前。

不少住在勿洛的人知道大牌216小贩中心内有一摊位,售卖既好吃又价格实惠的椰浆饭,摊位名称叫做“红泥小厨”。一周开五天,周日和周一休假,一般只做早市生意,我每每经过时都看到摊位前有很长的人龙。 我吃过几次,味道确实很不错,飘香四溢的椰浆饭吃起来颗粒分明,米粒不会太过绵糯;炸鸡翅、去骨鸡腿肉不仅外皮香脆,肉汁都还能被锁住,咀嚼起来一点也不“干柴”;不同的菜类,例如峇拉煎炒长豆、清炒包菜等等也十分新鲜爽口。对了,还有那参峇辣椒酱,配上椰浆饭一起入口,令人充分领略到辣与香完美的结合。 不过我不是美食家,最令我感到好奇的还是他们的招牌,什么兴、什么美,或者是以某地名加食品的名字组成的招牌比比皆是,但“红泥”我还是第一次见,到底何为“红泥”呢?难道“红泥”指的是看似红泥的参峇辣椒酱?或是老板名字就叫红泥?隐约都感觉自己的猜测无法令人满意,后来在一位认识摊主的朋友告知下,终于解答了我心中的疑问。 原来“红泥小厨”中的“红泥”,语出唐朝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诗——《问刘十九》: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一位诗人,也是继杜甫之后实际派文学的重要领袖人物之一,主张诗歌创作不能够脱离现实,必须于现实中取材,如他在《与元九书》中写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了文艺与现实的关系。 据典籍《冷斋夜话》中记载,“老妪能解”这个成语就和白居易有关,相传他每作一首诗就念给老年妇女听,如果她们听不明白,他就会立即改写,力求做到她们都能懂,使得白居易的诗作平易近人。 不过尽管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唐宣宗李忱还是褒奖他为“诗仙”,而由于李白是后世从民间尊为“诗仙”的,因此白居易也被称为“敕封诗仙”。 再回到《问刘十九》这首诗,我的脑海里不自尽地浮现一幅画面:在一个寒冷的冬天,木窗外白雪飘飘,天地万物银装素裹,但在一窗之隔的小木屋里,一对挚友围着火炉席地而坐,谈天说地间畅饮温热的新酿酒水。哪怕外头白雪纷飞,屋里还是那样的温暖、明亮。 白居易从日常生活中的一个侧面落笔,以如叙家常的语气、朴素亲切的语言、富于生活气息的情趣,不加雕琢地写出了朋友间诚挚亲密的关系。 很多人都向往将生活过得有诗意,而这样的情景岂止是有诗意,诗人在字里行间所营造出来的氛围更堪称是一首好诗。这不是使人微醺的薄酒,而是醇醪啊,可以让人身心俱醉,也难怪这首诗历来被广大读者推崇备至,《唐诗三百首》里对其评价说:“信手拈来,都成妙谛。诗家三昧,如是如是。”,另外《唐诗评注读本》也说:“用土语不见俗,乃是点铁成金手段。” 中唐这位热情似火,心细如发的大诗人,在冰封雪冻的冬天为朋友,也为千百年后的我们捧出一颗火热的心,照亮了朋友的眼睛,温暖了朋友的心灵,于是,我们也和白居易的朋友刘十九一样,风雨人生路不再寒冷,不再孤寂。 这首小诗不知醉倒了古今多少性情中人,千载之下,每次朗读仍然可以品味出其中那历久弥新,经久不衰的醇香。 我的朋友,在心灵飘风、飘雨、飘雪的日子里,你也能来陪我喝一杯酒吗?那时,我是否也可以问你一句:“能饮一杯无?” 或许红泥小厨的老板也有借用佳肴结交朋友的美意,所以才会引用了白居易这首诗中的两个字作为店名。 想至此,我不禁暗自对摊主的文学素养感到敬佩,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我想今后享用他们家的椰浆饭时,再想到背后的唐诗故事,应该也能够“腹有美食(美诗)气自华”吧?

今天是农历七月十五,是道教中的中元节,是三官大帝中地官大帝的诞辰,也称为地官诞。在道教的三官大帝信仰中,认为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因此道教法师们一般会在今天素馔普渡,祈请为亡灵赦罪,而民间也有祭祖并祈求地官赦免祖先之罪的习俗,亦是祭祀一切亡灵的日子。 祭祀三官大帝的习俗源自于中国上古时代中天子祭天、祭地和祭水的仪式,历史十分悠久,但如今被弄得这么阴森恐怖,或许和七八十年代流行至今的“七月龙婆鬼片”有关,因此追根溯源后,您或许会发现中元节在古代和今天的情况大有不同。 此外,也有很多人误解农历七月就是中元节,这其实是错误的,因为中元节指的是七月十五这天,就好像我们不会说整个农历八月是中秋节一样。 三官大帝信仰是什么来的? 道教中三官大帝的诞辰之日分别为正月十五(上元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和十月十五(下元节),而祂们的神格在神仙谱系中十分崇高,“在玄黄判分,天地肇定后,乃出而治理天、地、水三界,职司考校天人功过,众生祸福。”(《道教神仙》,香港蓬瀛仙馆道教丛书)。 中元节也源自于古人们对天、地、水三界的自然崇拜,因为这些都是生产所依赖的必要条件,所以认为三官大帝是主宰人间祸福的大神。 —为什么说中元节和龙婆没有关系?—早在东汉时期,道教正一道中的天师道就有向三官忏悔的《三官手书》,《三国志·张鲁传》中明确记载:“书写病人姓名,说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沉之水,谓之三官手书。”。 这说的就是古人请求上天赦免他的罪过时,会写三份悔过书,并将它们分别藏于山上、埋在地里,和沉在水中,这些向三官大帝祈祷的文书,就名为《三官手书》。到了清代,民间也有“中元祭扫,尤胜清明”的说法,当时家家户户要制作各类“祭食,以奠祭先人”(雍正《阳高县志》),而京师地区,寺庙与道观则设盂兰会、中元法会,超度亡灵,并燃河灯,以普渡慈航。 换言之,到了清朝,重点还是在于祭祀先人、普渡众生,并没有任何有关龙婆或罗兰姐等鬼影幢幢的记载。不过,民俗文化也会随着时代不断演进而改变,这其中元素多且复杂。记得前年在北京白云观,我和一位道长畅聊民俗节日时,他曾说过60年代,在北京的北海公园还曾举办过中元节盛会,琼海上到处是河灯,场面十分壮观,但后来有关当局将这些活动视为封建迷信,这个节日渐渐地就在历史舞台上逊色了不少。 中元节成为“鬼节”或和电影、媒体有关? 日前有朋友说,今年农历新年发生的“丹戎巴葛五人致命车祸”,如果发生在农历七月,相信媒体又会大做文章,使得这则新闻被披上一层诡异的外衣,搞不好又会请某某某出来分享“七月鬼节趋吉避凶贴士”,或刊登某车祸发生前曾出现什么诡异现象。尽管交警之前在答复媒体询问时说过,农历七月的车祸并没有比其他月份来得高,但很多人普遍选择相信这是虚假,或是当局在欲盖弥彰,因为人们比较倾向于找寻、相信、传播一些奇怪的、荒诞的、无法解说的事情,这算是一种猎奇心理吧,不足为奇。 当然,受到一些恐怖电影宣传效果影响,很多人也对这个节日不是很了解,甚至还会感到害怕,而这种对农历七月“鬼节”的恐惧也会衍生出各种各样的“趋吉避凶贴士”和相关产物,但这些是否有夯实的宗教经典为依据,或以扎实的文化为基础,就真的需要人们凭借智慧去理解了。 结语 其实中元节更多是华人们祭祀祖先与怀念先人的日子,是诵经、施食、祈愿地官为祖先及过世亲人赦罪超脱的节日。在佛教中,盂兰盆会也是普渡行孝的重要节日,佛教徒们以佛法供养三宝的功德,回向现生父母身体健康、延年益寿,超度历代考妣宗亲能速超圣地、莲品增上的佛教仪式。 无论如何,最重要是不要忘记这些节日背后的精神含义,例如中元节是一个敬天法祖的日子,我们应该对它感到敬畏,而不是畏惧。再者,农历七月还有一个美丽的牛郎织女传说,所以七月并不可怕,甚至还可以算是一个浪漫的月份,除非你的织女长得像龙婆,那就另当别论了。 参考: ·《三国志·张鲁传》 ·《三官宝经》 ·《道教神仙》,香港蓬瀛仙馆道教丛书 ·《玄门日诵早晚功课》 ·《清代风俗》

每逢农历七月初七,一些朋友就会在网上各种晒恩爱,或互祝彼此“东方情人节快乐”,但大部分人或许不知道这是一个当代人所赋予七夕的现代涵义,也是很多商家瞄准的一个商机。 当然,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古代文人、诗人们都让它成为了一个无比浪漫的节日,《搜神记》中就把天上的牛郎与织女星,演绎成汉代大孝子董永遇仙,还有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等爱情故事,在那个娱乐节目匮乏的年代,这些故事剧情堪比今天各种赚人热泪的韩国偶像剧,因此这个节日随着时代演进而有了真实的温度。 不过当你翻开史书,甚至是道教经典,你会发现其实古代七夕节和“情人节”没有太大的直接关系。古人根据织女星位置和朝向的变化判断时间,每逢七月的黄昏,织女星会高悬头顶的夜空,散发出明亮的光华,肯定让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因此,古人就用这种星象标志七月份的到来。虽然周代的《夏小正》中只提到织女星,没有提到牵牛星,不过那时候的人们一定也关注了牵牛星,因为它们的关系太密切了。 在星空中,牵牛星的亮度仅次于织女星,而且它和织女星仅有银河一水之隔。人们在仰望织女星之时,牵牛星也肯定会同时映入眼帘,顺着织女星向东看去,不远处就是那令她朝思暮想的牵牛郎了。写七夕的诗词更是不胜枚举,例如北宋词人秦观的《鹊桥仙》:“…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以恒在的真情对抗漫长的分离,是一种无奈的豁达。 还有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道:“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诗中提到的七夕月下誓词,从此称为经典中的经典,历经千年而传唱不衰。然而“诗圣”杜甫的“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则是少有的质疑牛女双星故事的诗句,说相传它们七夕能相会,但又有谁见过它们相聚呢?不过,七夕节的内涵恐怕远比许多人了解的还要广泛。据一些文化学者们说,这个节日在古代的一些活动,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由于它的历史悠久,还形成了求子、猜谜语、祈求丰收等各种习俗,乞巧的意思就是向织女祈求能有一双巧手,然后能够嫁得如意郎君。 七夕究竟是不是情人节,这个问题就见仁见智了,毕竟时过境迁,一些传统节日赖以延续的条件已经发生变化,甚至不复存在。可见七夕如果以“情”为文化纽带,把它和“情”紧密结合,不仅扩充了“情”的内涵,更有相思、亲情、友情等概念,和西方情人节只注重男女之间的浓情蜜意,有着本质的区别。 此外,在道教信仰中,七月初七也是主宰文运之神——魁星爷爷的生日,古时候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一定会在七夕这天祭拜,祈求祂保佑自己考运恒通。 所以,七夕无疑是一个吉祥的节日,但它不仅仅是一个“情人节”,它的内涵远比“爱情”还要丰富。图:摄于2021年5月,新加坡圣淘沙。

最近白天炎热影响胃口,到了午餐时间就想吃点面食,又恰巧在家附近的看到一家兰州牛肉面馆,于是二话不说就马上进店点餐。兰州牛肉面是中国大陆的一种常见面类主食,据说在清朝嘉庆年间由“食圣”陈维精发明。陈维精是国子监太学生,父辈以开饭馆为主,家族中世代流传着制作卤牛肉、汤面的秘方,所以想必也把陈维精造就成美食家,并让他得到了“怀庆食圣”的雅称号。 根据民间传说,陈维精为人乐善好施,在读书的时候把制作牛肉面的技术传给了家境欠佳的同学马六七,后来马六七又到了兰州开面庄,而且经营得当,岂料从此让兰州牛肉拉面名扬天下。此外,继“食圣”陈维精之后,陈家后人已不再从事餐饮业,世代皆为读书人,不过口耳相传的秘方却不曾流失,陈维精还将做面秘诀作成了一首诗,诗中包含了23种调味料,着实令人惊叹。当然坊间也有谣传,认为兰州牛肉面起源于唐朝,把它的历史再往前推了大约1000年,但可惜目前尚无史料可参考。 另据网上资料,最早的兰州牛肉面馆是成立于清朝的“月阳楼”,而且只开放给社会的“上等人”。只是不知道这个月阳楼在今天北京的哪一个位置,我暗想会不会是在回教徒聚集地牛街附近呢?不懂,也没有任何史料支持,所以我也不敢乱说,但这一点也不影响我的食欲,最多先在心里记下,以后有机会到北京考察时再访查看看吧(以此作为品尝美食的借口!)。 我点了一份干捞牛肉拉面、凉拌腐竹、凉拌牛肉、一颗药材卤蛋和一杯九阳豆浆,后来也发现只要点的面是大份的,就能够无限加面,这对我这个超级资深吃货来说是个好消息呀!等到所有菜品端上桌后,下一步就应该是“检验”成品的时刻了。 1915年,清末著名的回族厨师马保子(原名马耀山)以“一清(汤)、二白(萝卜)、三绿(香菜蒜苗)、四红(辣椒)、五黄(面条需要黄亮)”,统一了兰州牛肉面的标准。 没想到看似普通的兰州牛肉拉面里有那么多的碗里乾坤,拉面师傅拉面虽只需要大约10秒钟,但其背后竟隐藏了几百年的历史。品尝了这家馆子的兰州牛肉面之后,觉得面条很筋道,牛肉口感不柴,酱料还算是拿捏得当,除了凉拌牛肉价格稍微不太友善,其余的大致上都不错,颇值得推荐。 但真正可惜的是,我至今仍未去过甘肃兰州,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到兰州品尝一下地道的兰州牛肉拉面! 23/6/2021 注:本文刊载于2021年7月24日的《联合早报》副刊

最近在京东上买了一本书,内容是关于清朝宫廷画师在乾隆皇帝南巡时,为他作的几幅画,其中细节对于研究清代社会民情、军事制度、文化等等都有很大的帮助。这部书不仅仅内容珍贵,质地也很好,全球只有3000本,因此书中还附有一张证书,我买书这么多年还是头一回遇到,因此对之爱不释手,周六整晚一直拿着放大镜仔细翻阅。 清晨六点,临睡前,我在庆幸自己买到好书之余,不禁联想到一个女人。请别误会,这与风花雪月无半点关系。我们数年前通过网络相识,她说与我志同道合,非常喜欢清朝历史,尤其是对清朝后宫、嫔妃方面很有研究,已经是“近乎骨灰级”的专家了。当我听她这么说后,心里顿时觉得有些不太对,因为我认识一些研究清史的专家、学者,但和他们交谈时,他们并不以专家、学者自居,似乎懂得越多就越低调,而越高调的人就…嘿嘿 记得有一次和她吃饭,她表示除了清史之外,也喜欢收藏手表和包包。我刹那间对这课题感到索然无味,认识我的人可能会注意到我不戴手表,但她却继续“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长篇大论一番之后,她还问在我的认知中,最高级的名表是什么牌子。我先是一愣,然后回复:“Rolex(劳力士)。”果不其然,她先是冷笑,然后讲出一连串我听都没听过的红毛牌子,并表示劳力士是名表中等级比较低的。我感谢她的告知,可是我打从心里对这些物品真的不感兴趣。 她见我对名表和名牌包包表现得意兴阑珊,可能心里有气,便问我对买什么有兴趣。我不加思索就回复她:“买书。”记得末代皇帝溥仪曾在《我的前半生》中写道,他父亲醇亲王载沣在书房中挂了这么一副对联:有书真富贵,无事小神仙。 对我来说,书本也是价值连城的,里头所蕴含的智慧,更是无论多少奢侈品也无法换回来。再后来,我和这位朋友渐行渐远,但我却丝毫没有一点遗憾。其实年轻时,我们往往对生命中一些人的离去容易感伤,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应该学会以礼待人,然后珍惜生命中一些值得我们珍惜的人。 人生如海,我们也只有两个巴掌大的手掌,伸进大海中,又岂能留住所有的所有? 道不同,不相为谋罢了。 #不是文艺作品 #临睡前的胡思乱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