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的雄伟天下人皆知,但其实在这个古建筑物群旁,有另一座建筑物就静静屹立在前方,而它的重要性不亚于紫禁城内的任何一座宫殿,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比任何一处还要来的重要,这就是明清皇帝的宗庙-太庙(现为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
很多到访北京故宫的游客往往会忽略到,在故宫左前方有这么一个建筑群,门票只要区区的2元(大约S$0.40)就可以一探明清两朝皇帝祭祀祖先的地方。
记得进入太庙大门后,映入眼帘的还不是大殿本身,而是一排排开满白色花朵的树,这些老树的树龄很多都是上百岁,还有几棵是600年老树,单单一棵树的历史就比新加坡还要长了。
太庙主要的大殿享殿比故宫里的太和殿还要高(高出了2米),因为它是供奉皇帝祖先牌位用的,所以意义上比任何一座宫殿还要重要,必须在建筑格局和高度方面有所区分。太和殿是紫禁城的中心,理应至高无上,让祭祖的太庙享殿高过皇帝主理朝政的太和殿,反映出中国古代礼制中皇帝虽“位尊权高但不可压祖”。
虽然太庙的门票比起故宫来的便宜(故宫门票旺季需60元(约S$12)),可是来这里的有人却明显比故宫来的少,简直是少太多了。偌大太庙前的广场上只有三三两两名游客,还有五六对即将结婚的情侣在拍摄结婚照。
故宫里有太和殿、中和殿及保和殿,太庙也有,享殿、寝殿、祧庙三大殿。红墙黄瓦交相辉映,苍松翠柏古木参天。
最先进入眼帘的是三大殿中的后殿。后殿亦称祧庙,是供奉皇帝远祖牌位的地方,始建于明弘治四年(1491年),比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的中殿和前殿晚70余年。清代,这里供奉着清称帝以前的四位追封皇帝即肇祖、兴祖、景祖、显祖的神位。
穿过祧庙的院落,便到了供奉皇帝祖先牌位的中殿。中殿也叫寝殿,和太庙前殿同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内陈设神椅、香案、床榻、褥枕等物,牌位立于褥上,象征祖宗起居安寝。这里,清末曾供奉着太祖努尔哈赤、太宗皇太极、世祖顺治、圣祖康熙、世宗雍正、高宗乾隆、仁宗嘉庆、宣宗道光、文宗咸丰、穆宗同治、德宗光绪十一代帝后的神位。每逢祭典的前一天,需将牌位移至享殿安放,祭毕奉回。
唯一有点失望的是,太庙享殿(主要宫殿)内竟然是空空如也,除了支撑殿顶的68根金丝楠木柱,里头就只摆放一套1999年的中华和钟,上面还有前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的“书法墨宝”。进去前,我还以为能见到皇帝祖先的牌位呢。
但这小小的不足并不影响太庙整体的可游性,如果说故宫像是历尽沧桑的壮汉,那么太庙就像是一个在它身边默默注视一切变化的长者。
这里不像故宫里有成千上万的游客,没有旅行团领队用扩音机大声解说的及游客们的喧嚣声,太庙就这么静静地守在故宫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