睹物斯人

生于斯,长于斯

曾通过网络直播进账上百万泰铢,泰国美女网红为钱失去友谊而“退出江湖”? 盈是我在社交媒体平台Instagram认识的朋友,此次到泰国,我们相约在老曼谷的一个人气咖啡座拍人像照片。这个长发披肩的美少女25岁,长相清秀貌美,简单聊了几句后才发现,她原来是当地一名直播界的知名网红。 不知道是不是我太好聊了,原本说好是拍照的,结果变成了一个聊天饭局:盈自小父母离异,母亲后来再嫁给一位日本人,盈也随她到日本去生活、念书,直到十八九岁才回到曼谷上大学。她坦承自己的家境并不贫穷,自小生长在充满父母关爱的小康之家,继父仍然视她为掌上明珠,因为坚信教育能够改变命运,所以倾尽全力让她接受高深教育。 我顿时感到有些好奇:都读到大学了,毕业后竟然跑去当网红?会不会有点太浪费人才了呢? 盈笑说,她现在不当网红了,因为之前经历了一些伤心事,所以过去大半年跑到澳洲修读短期课程,想让自己的心情平复一下。 她接着解释道,在泰国当网红是一盘非常赚大钱的生意,不要小看这些女网红在线上直播间或搔首弄姿、或挤眉弄眼、或仅仅陪人聊天,很多男生、男人、男性、宅男往往给他们送上不少的“虚拟礼物”,而这些“虚拟礼物”最后可转换成一笔天文数字的财富。盈说着就在手机上按出这个数字,我看了后还真不知道那是多少,只知道有六七八个数字(但切记是以泰铢为计算单位)。 她还笑着告诉我,有一个头号男粉丝甚至为了博她欢心,不仅花光了所有的积蓄,还跟朋友借钱来买“虚拟礼物”送她,最后闹失踪,搞到债主找上自己。 多年的采访经验让我在抛出犀利问题时,已变得更加从容。于是,我直接问她是否需要提供“额外服务”或“特别服务”吗? 盈也侃侃而谈,说自己来自小康之家,不需要,也没做过,但至于其他人女网红有没有,或做到什么程度就不得而知了。据说当地刚毕业的大学生起薪不过两万多泰铢(不到1000新币),有一大半的支出又要花在租金上,所以泰国年轻人普遍对自己的事业与前景,甚至是对国家的未来并不感到乐观。所以为了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巨大财富,有些人绞尽脑汁、出尽法宝,甚至是铤而走险。 那美女又遇到了什么伤心事,为什么突然就“退出江湖”了呢? 原来,当初经理人告诉盈每介绍一个朋友进来当网红、主播,她都可以从中获得一笔丰厚的佣金。于是盈将这个“好康头”介绍给了自己相识八年的好闺蜜,岂料对方尝到甜头后竟翻脸不认人。盈说,非但好友没有给予佣金,反而到处撬她墙角、说她坏话,失钱是小,失去挚友才是最令她心灰意冷的。 “钱财,可以让一个人彻底改变。”,她用英语说道。 盈续道,说闺蜜来自贫穷家庭,当上网红、有钱后就马上把小绵羊电动车卖掉,换成了马赛地全新豪华跑车。两人由此心存芥蒂,曾经无话不说的好闺蜜、好姐妹,就这样成了陌路人。她还说,虽然双方在社交平台上还未互删好友,但那也只是为了“做给别人看”,两人是否还是朋友,彼此间自然是心知肚明的。 其实,我反觉得钱财不是一个让人发生改变的东西,人真的要变的话,那是分分钟钟的事情,任何一个外在导引都有可能是原因。人性之复杂在于此。 不过我心底有个疑问:她到底是为了失去闺蜜而感伤,还是因为闺蜜也变成网红后却没有给她佣金而耿耿于怀?算了,管我什么事呢?反正大家也只是萍水相逢!

已有多年没到台湾了,2019年九月从香港飞台北三天,但我不喜欢购物逛街,于是就想不如找寻一下在台北和清史有关的古迹,其中一处就是位于万华区的艋舺清水岩(俗称“艋舺祖师庙”),因为那里有一块光绪皇帝御笔——“功资拯济”匾额。 其实新加坡也有两块光绪皇帝的墨宝,就是天福宫的“波靖南溟”和粤海清庙的“曙海祥云”,但根据记载,艋舺清水岩始建于乾隆年间,这比天福宫和粤海清庙还早,因此我觉得还是有必要到实地去看看的。艋舺清水岩是中华民国直辖市定古迹,它与艋舺龙山寺和大龙峒保安宫合称为“台北三大庙门”,主祀宋代高僧清水祖师,也配祀天上圣母妈祖、关帝君等道教神祇。 清水祖师在福建安溪人心中有重要位置,祂被安溪人奉为守护神,而随着安溪移民来台,清水祖师的信仰在台湾也蓬勃发展,更有人说台北成为了清水祖师信仰最盛之地。庙内更有一座宋代的蓬莱老祖神像,相传是从一块巨大的沉香木所雕刻而成,后来由一僧人带到台湾,尔后留在当地奉祀。更传奇的是,1884年发生中法战争时,法国远东舰队侵犯淡水,危及台北城,淡水乡勇迎接了“蓬莱老祖”神像开赴战场,居然击退了法军,取得了难得的胜利。 清德宗光绪皇帝因中法战争淡水告捷,赐予敕额“功资拯济”。自此神迹,艋舺祖师庙香火更为鼎盛,而这块御赐之匾至今仍悬挂在大殿内。 我来到艋舺清水岩这天阴雨绵绵,除了见到三五位金发碧眼的洋游客在此参观之外,并没有见到有太多人。庙祝笑着告诉我,说到庙里来需要靠缘分的,缘分成熟了后,香客自然会来,不然这间庙也不会存在三四百年,然后话锋一转对我说:“像你一样,有缘千里来相会嘛!”。 嗯,缘分。我不禁望向清水祖师,默默地向祂拜了拜,心里也没特别想求什么,此时耳边只听到雨水轻落在古庙屋檐的滴答声。没过多久,天空放晴了,露出了蔚蓝的天空。 —

说起武吉布朗坟场,不少人或许知道这座包含了超过10万座坟墓的墓园,(据信)是中国以外最大的华人坟场。不过就在新加坡这个弹丸小国里,还有另一个鲜为人知的“穷乡僻壤”,竟然隐藏了东南亚保存最完整、占地面积最大的日本人墓地公园。 数周前和前同事,前《联合晚报》摄影主任吴庆顺大哥(我们尊称为Uncle Shafie)相约,从高文中心结伴一路步行前往,抵达时小弟已经大汗淋漓。 虽然之前上网查探,得知这里有大约910座坟墓,但当一座座带有日式风格的坟墓映入眼帘时,我的内心深处还是被轻轻震撼到了。 根据史料与文献记载,坐落于杨厝港泉和道洋房区内的日本人墓地公园,原本是一片橡胶园,园主深田三郎(同时也是一家日本妓院老板)将7英亩的园地捐出来,并和另外两位妓院“同行”向英国殖民地政府申请,将此用于埋葬因贫困而客死异乡的妓女。 我拎着刚买不久的微单相机在一座座坟墓中行走,偶尔阵阵吹来的微风将墓园内的九重葛吹落:绿油油的草地、灰白的日式坟墓、满地紫色的九重葛,我身历其境,却差点忘了按下快门。 这些日式坟碑虽然大同小异,但也有一些较特别的,例如有在墓碑上安放佛像的,也有把墓碑上方做成“尖头形”的,等等。 远渡重洋讨生活的日本妓女 我虽不识日文,但还能依稀从这些墓碑上看到“大正”、“明治”等字样,那是大日本帝国上两个世纪前,正在“养精蓄锐”的年代,其中明治也是日本施行一世一元制(一个君主在位期间只使用同一个年号的制度)的首个年号,明治天皇在任内推行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史上称为“明治维新”,是当时亚洲推行改革之中,少数成功的国家之一,将日本推上了列强之路。 不过,眼前这些座墓碑的主人,大部份恰恰就是在这个时代来到南洋的。 根据网上资料,这些来自日本从事性工作的妇女被称为“唐行小姐”或“南洋姐”,她们大多因为家里贫困,被迫背井离乡讨生活,这种社会现象在明治末期达到高峰。更有资料显示,虽然这些日本妓女大多将所赚的钱都献给了国家,帮助日本用于发展军事,可被看成是为之后的中日甲午战争打下了经济基础,但随着日本崛起,她们却被视为日本的耻辱。 日本近代重要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甚至说过:“日本对付亚洲有两种武器,一是枪,二是娘子军(日本人对‘南洋姐’的别称)。” 据说南洋当时一片繁荣景气,新加坡也成为了南洋姐们的最大市场,日本妓院较多集中在武吉士、海南街一带,不过当年的红灯区早已成为了时下年轻人及(疫情前)游客流连忘返的娱乐、商业中心。 当然,斗转星移,这些都是发生在大约一两百年前的事情了,人世间早已经历了多少沧海桑田的变化。 战犯们排列整齐的墓 时间再向后推移一些,大日本帝国开始对外进行武力扩张,一路势如破竹南下,北平、上海、南京、香港、台湾纷纷沦陷,然后日本皇军借助泰国攻进马来亚,再继续长驱直入,直捣新加坡、印尼。 日军占领新加坡期间,日本人墓地得到了修葺,不少战死的二战日本士兵也安息与此。墓园内的日军坟墓也包括了日本南方军总司令寺内寿一,他是第18任日本首相寺内正毅的长子,也是裕仁天皇的近亲,“马来亚之虎”山下奉文还是他的得力部下。 不过寺内寿一是在二战结束后,病死于马来亚柔佛的战犯关押处的。据说,他在接到缅甸被同盟军收复的消息后中风,病情相当严重,后来日本战败,昭和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他甚至无法亲自出席在原政府大厦(今与前最高法院大厦,于2015年改建为新加坡国家美术馆)前举行的投降签约仪式。 再后来,有一名日本宪兵高官准备向盟军和盘托出日军所犯下的战争罪行,寺内寿一听闻此事后非常激动,引发第二次中风,次日一早就一命呜呼了。可是被列为甲级战犯的寺内寿一也因此逃过被审判的命运,他的另一名部下板垣征四郎(代表寺内寿一签署投降书者)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处死刑,1948年末在东京一所监狱内被绞死。 除了寺内寿一,他周围还葬有在樟宜监狱被处决的日本战犯遗骸,真不愧是日本皇军,那大大小小挤在一块的坟墓,远远望去仿佛像一支支军队,高矮有序,依然等级森严,好像仍在继续拱卫这位昔日的老上司。 我想,这些军人与战犯在日本人心目中,应该会被奉为英雄烈士吧?但他们人生的终点站却和一众妓女葬在同一座墓地里。但所谓光荣,又何谓耻辱? 想起了136部队的陈崇智老先生 走过这一排排日军的坟墓,和日军战死者纪念碑时,我不禁想起多年前曾在已故陈崇智老先生的丧礼上进行采访,当时他的亲人得知我喜欢历史之后,将他灵前的一本书《我与一三六部队》赠与我。 陈崇智老先生是一名抗日战士,在新加坡沦陷后加入136部队,后来在1944年执行任务时,他与林谋胜烈士及多名136部队成员被日军俘虏。这本书中也详细记载了他们如何在囚禁期间遭受酷刑: “经过断续二个多小时的逼供,忍受着掌掴、鞭打、拳殴、脚踢或棍击等无情地折磨,踢伤了我的脊椎,毒手槌击我的胸脯,我缩成一团蹲伏在地,任由鞭挞,痛得我眼前一阵昏暗,仆倒昏迷过去。” 日军不仅对反抗者残酷无情,对待普通百姓的残忍程度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据我外祖母回忆,她的父亲就是因为耳背,没有遵照指示向站岗日军鞠躬行礼,竟因此被对方用枪杆活活打死。有一些老一辈的新加坡人对日据时代的恐怖记忆、对日军的冷血至今仍感到愤怒难懈。 我又想想,这些残忍的日军中,是否也有因为“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选择从军的?当中是否有一些稍微比较有点“良心”的呢?应该也有吧,在《我与一三六部队》这本书中,陈崇智老先生就提过几位似乎本性还不算太坏的日本军官。 当然日军在战争中所发下的罪行确实罄竹难书,单单在新加坡进行的肃清大屠杀(又称大验证)就造成了25000-5万名左右的华人被杀害。资料也显示,很多日本年轻的士兵都是受到了当时政客们的洗脑与影响,而选择加入这场战争,要用生命为天皇老爷的荣誉和大日本帝国的辉煌奋斗,例如战死的近3000名神风特工队青年队员,搭上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也只是暂缓了美军的攻势,根本无法扭扭转战局。 最后,世界历史总要翻篇,难说人们能否随着时间而放下仇恨,但先烈们与敌人进行了殊死搏斗,用鲜血写成的历史教训,我们后辈应该铭记于心,珍惜此刻来之不易的和平,也不能将之视为必然。 坟场内有名的人、无名的魂 在这日本人墓地公园里的910多座坟墓中,不仅仅只有士兵和妓女,还有不少值得一提的“平民百姓”,例如从斯里兰卡科伦坡前来新加坡途中,因肺结核病死的日本小说家二叶亭四迷;首名定居新加坡、也是第一位环游世界的日本人——山本音吉;信仰回教却被供奉在靖国神社的日本陆军谍报员——谷丰,等等等等,他们都在这片不大不小的墓园里占有“一席之地”。 偌大日本人墓地公园里非常宁静,然而这片宁静中却充满了不少震耳欲聋的故事! 一座座碑身上,字迹逐渐被岁月消磨殆尽,甚至有些墓碑连文字记录都没有;曾经在太平洋战争中侵略他人国家的日军,他们的坟墓;为了谋求生活而远渡重洋来到新加坡,最后又无法回到故乡的日本妓女,还有很多埋没在历史长河里,默默无名的墓主人,由于大部分缺乏史料记载,我们无法确切得知他们生前详细的人生事迹,只有这些白灰色的墓碑,证明他们曾经在这个广阔的天地间,雨落无痕般地存在过。 就像中国知名作家余秋雨在《这里真安静》中写道的: “这些,都一定有故事,而且是极其哀怨、极其绚丽的故事,近乎中国明清之间的秦淮诸艳。” 余秋雨在《这里真安静》里写的就是90年代初,他在已故老报人韩山元(我们报馆年轻一辈都都尊称他为“山叔”)的带领下,亲自来到日本人墓地公园之后的感想。 结尾 尽管是一片墓园,但由于近来夏日炎炎,恰逢全岛九重葛万紫千红盛开的季节,墓园里的拱门紫花盛开,这里似乎成了网红们竞相拍照的打卡圣地,随处可见女游客们拿起手机玩自拍,有时也能见到一群摄影爱好者,簇拥着不断搔首弄姿的美女模特猛按快门。 看着眼前这一幕幕,与坟场似乎不太协调的情景,我不禁莞尔一笑。 不过历史终究有其重量,希望更多人来此拍照之余,也不忘了解一下日本人墓地公园背后的历史故事。因为唯有如此,它才不会只是成为一个打卡热点,我们也才能赋予这片墓地更大的意义,它们的历史意义更突显了和平与幸福,并不是一块从天而降的馅饼。 离开前,又吹来了一阵风,树叶间顷刻间沙沙声作响,我心里酝酿了一首诗,以纪念今天此行。 《一地的寂寞》 于是多少年以后, 当曾被注视过的繁华, 轻轻地从纸上走过。 仅剩下天涯 和那飘落一地 的 寂寞 。

​    这几张照片是去年12月初在北京十三陵拍的,当时正值严冬,白天为零下温度,数天前下的白雪还未融化,但抵挡不住我们这几个对历史有兴趣的朋友到山里乱闯,试图找寻掩盖在荒草间的古迹。     明十三陵坐落于北京郊外天寿山下的小盆地,共葬有13位明朝皇帝,但目前仅对外开放不到两座,即长陵(明成祖永乐皇帝陵墓)大殿、昭陵(明穆宗隆庆皇帝陵墓)地面建筑和定陵(明神宗万历皇帝陵墓)地宫可供游人参观,以至于不少人以为到了其中一陵,就已经逛完了整个十三陵。     在这偌大的山谷里,13座帝陵在天寿山下依序排开,尽管我和Andy、振宇两位友人一大早就动身,想在一天内去完所有帝陵,但到太阳下山为止,我们也只探索了6座皇帝陵和3座陪葬墓。 ​     途中不仅要在荒山野林里乱窜,我们还在明熹宗天启皇帝的德陵外被一群凶巴巴的野狗家族追赶,当下想起不能立马拔腿就跑,反而需装着诺无其事,缓缓地走回车上,再一次训练了我的野外求生技能和胆量。     冬天日短,夕阳很快就来了,最后又是一阵舟车劳顿回到市区里,虽然整天下来有点累,还想起为了节省时间,早餐没吃,而午餐只是一包薯片充饥,大家早已饿得像条狗,但精神上感觉十分充实。     当晚,与友人到北新桥一家老店吃卤煮火烧,天黑后气温又下降不少了,幸好有肉汁与热汤暖胃,至少此刻,外面大街上的寒冷暂时与我无关。     很高兴今天能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一起实地考察,探索历史。感恩,也希望未来还有不少这样的机会。🙂🙏 初稿:2019年12月6日 于北京南锣鼓巷,蓑衣胡同5号院内​​​​  

清朝皇帝中不乏重感情的,其中像顺治皇帝就是一位被人津津乐道的多情帝君,在作家们的诸多文学作品中常常当选首席男主角,天马行空地叙述他和董鄂妃至死不渝的爱情故事。不过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武侠小说宗师——金庸大侠所著《鹿鼎记》中对顺治皇帝的描写。 《鹿鼎记》里的顺治皇帝是一个配角,说的是“小玄子”康熙皇帝发现父皇因为经不起董鄂妃去世的打击,竟然弃皇位而到五台山清凉寺落发为僧。为了保护父皇,康熙皇帝派遣武功低弱、时任御前侍卫副总管、骁骑营正黄旗副都统韦小宝带少林寺高手前去护驾,后来韦大人还因此事被捉到神龙岛,但这还是后话。 但这段背景故事并非空穴来风,是清初四大疑案中著名的“顺治出家”,多少年来让人如雾里看花,有人绘声绘影、言之凿凿,还说在五台山上找到了顺治皇帝的坟墓。这在主流的清史研究学者看来,自然是无稽之谈,徐广源老师和不少清史专家就曾在多部著作中力证顺治皇帝是感染天花而病死的,死后确实葬在清东陵内的首陵——孝陵。 徐老师举证时引用的档案包括清朝官方编纂的《世祖实录》,还有曾参与顺治皇帝丧礼并为他守灵的郑宸所著《青琱杂记》等史料,力证顺治皇帝并没有“离家出走”,不爱江山爱美人地遁入空门。种种关于顺治皇帝之死的谣言犹如现代社会中的假新闻,虽然与史实相差十万八千里,但因为故事曲折离奇而吸引人,在民间流传甚广。 顺治皇帝专宠董鄂妃 不过这并不代表顺治皇帝是一个薄情寡义的人,让他“情圣”的形象瞬间破碎,恰巧他就是一位感情丰富的帝王。据史载,他遇见董鄂妃之后,整个人都变得和以往不同,可谓“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同样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史书说董鄂妃让顺治皇帝一改荡习,有一次顺治皇帝下旨不上朝,董鄂妃立即规劝,表示“愿殿下毋以倦勤罢”。顺治皇帝接受她的劝导,并“频频视朝”(见《清稗类钞·世祖自撰董妃行状》)。董鄂妃就是用这种方式,以襄助夫君治国安邦为务,勉君勤理国政,成为了现代人常说“成功男人背后的女人”。 可惜好景不长,董鄂妃在顺治十七年八月十九日(1660年)因为丧子之痛,加上身体衰弱,不敌病魔逝世,年仅22岁。接获噩耗后,顺治皇帝的世界仿佛完全崩塌,西洋传教士汤若望在自己的笔记中写道:“皇帝陡为哀痛所攻,竟致寻死觅活,不顾一切。” 顺治皇帝寻死不成,就想要当和尚,反正这个世界已经没什么好留恋的了,但被母亲孝庄文皇后所制止,只是无奈死神的身影早已渐渐靠拢顺治皇帝。这位少年天子感染了天花,两月后病死于紫禁城养心殿内,在这个世上只活过二十四个春秋。 朝廷真是忙得不可开交啊!刚刚才办完董鄂妃的丧事,没想到又得连忙举办皇帝丧仪,火化梓宫后,安葬于孝陵地宫。这也是清朝诸位皇帝中,除了末代皇帝溥仪,唯一进行火葬的皇帝,还有人说他的陵墓内只有三个骨灰坛,因此逃过了被盗掘的厄运。 清东陵的首陵——孝陵 2019年4月,我再次造访清东陵孝陵,这一切正是我眼前这座皇陵的墓主人的故事。可能因为顺治皇帝的名气稍差于儿子康熙皇帝、曾孙乾隆皇帝,还有后来的慈禧皇太后,导致来到孝陵的游客人数寥寥无几。 不过正是这么一座人气较低的皇陵,它的恢弘令人赞叹不已啊!它的规模之宏大、体系之完备,为清朝诸陵之冠,而孝陵的建筑规格也为后世清代皇陵奠定了基本格局。此时的孝陵在夕阳余晖下,金黄色的瓦片覆盖在血红色的墙上,加上蓝天白云的衬托,更令人感觉到它的威严与肃穆,但随处可见的破败又同时为这座皇陵增添了几分沧桑。 我走进孝陵的神道碑亭,伸出手轻抚那表面早已光滑的神道碑,上面用了满蒙汉三种文字镌刻皇帝的庙号和谥号,尽管已经过了近四百年,但字迹仍清晰可见。 整座清东陵几乎都被盗墓贼翻过了,“东陵大盗”孙殿英假借军演之名,对乾隆皇帝的裕陵和慈禧皇太后的定东陵加以盗掘,东陵内大小陵寝也没逃过其他盗墓者的恶爪,但只有顺治皇帝的孝陵“奇迹般”地被保存至今。 有人说是因为他的陵墓地宫中只有3个骨灰坛(还有孝康章皇后及孝献端敬皇后),而笃信佛教的顺治皇帝生前也曾明确表示不要厚葬,所以这么多年来逃过被盗的命运。同行友人笑说,可能与他生前修佛积德有关,但徐老师曾在书中写过,幸好新中国成立后立即对清东陵进行全面保护,不然再过几年,孝陵也会不知面对如何的命运。 写于距离清东陵15分钟车程外的马兰峪镇  

按照清代皇家惯例,皇帝所有的嫔妃去世后一般要葬在皇陵附近,而这块墓地会被称为某陵妃园寝。清圣祖康熙皇帝文治武功样样行,他的名气在清朝诸位皇帝中要算是名列前茅了,后宫嫔妃人数众多,单单葬在景陵妃园寝里的就有48人。 最特别的是,有另外两位康熙皇帝的妃子——悫(què)惠皇贵妃和惇怡皇贵妃却获得独立建筑妃园寝的殊荣,到底是这两位妃子有什么过人之处,还是她们与康熙皇帝之间有着电视剧中那般至死不渝的爱情,因此得以独立建陵? 这种种的猜测让不少文学创作者得到灵感,也让很多人有了遐想的空间,但很可惜,真实的历史又和这些爱恨情仇有相差十万八千里的距离。 根据史书记载,景陵双妃园寝是康熙皇帝之孙乾隆皇帝感恩幼年时在皇宫里,曾受到这两位妇人的抚育,而在乾隆二年(1737年)五月下了一道手谕,亲自命令建造的,开了独立修筑妃园寝的特例。双妃园寝是清代所有妃园寝中等级、规格最高的一座。 乾隆皇帝在这道谕旨中说:“朕自幼令,仰蒙皇祖慈爱,抚育宫中,又命太妃皇贵妃、太妃贵妃提协看视。两太妃仰体皇祖圣心,恩勤备极周至。朕心感念不忘,意欲为两太妃千秋之后,另建园寝,令王大臣稽查旧例。” 王大臣奏称:“古有另建园寝之制,今若举行与典礼允协。”于是乾隆帝“朕奏闻皇太后,钦奉懿旨允行。可传谕该部,于景陵稍后附近处,敬谨相度,择地营造,其规制稍加展拓,以昭朕敬礼之意。” 原来早在康熙六十一年,当时只有12岁的小弘历被父亲雍亲王(即后来的雍正皇帝)巧妙安排在皇爷爷康熙帝面前出现,据说他还背诵了北宋文人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使得皇爷爷对这个聪颖过人的皇孙倍加赞赏,并决定将他抱进宫里抚养。 康熙皇帝当时指派了稳妥、善良的悫惠皇贵妃和惇怡皇贵妃充当小弘历的保姆,并由这两位妃子精心护理他在宫里的生活起居。 斗转星移,等到康熙皇帝和雍正皇帝都驾崩、乾隆皇帝继位,她们仍健康活着, 乾隆皇帝为感念二人的抚育之恩,因此为双妃单建陵园,以表敬仰之意,也体现了清朝统治者以孝治天下的典范。 劳苦功高又长寿的皇太妃 第一位入葬双妃园寝的是佟佳氏,谥号为悫惠皇贵妃,生于康熙七年(1668年)、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封为贵妃,在康熙晚年(不立皇后、皇贵妃情况下)负责主持后宫事务多年,后来在雍正二年(1724年)晋为皇贵妃、乾隆元年(1736年)晋尊为寿祺皇贵妃,死于乾隆八年(1743年),享年76岁,同年葬于双妃园寝。 她的身世非常显赫,出身于满洲镶黄旗,是领侍卫内大臣佟国维的二女儿,而佟国维就是康熙皇帝生母孝康皇后的弟弟,无独有偶的是,她后来也和姐姐一起嫁给了表哥康熙皇帝。她姐姐就是康熙皇帝第三任皇后孝懿皇后,不过可惜红颜薄命,她在这个位子上只当过一天就病逝了,不像自己一直活到了乾隆初年。 乾隆八年,佟佳氏薨逝后,有大臣提议辍朝五日,乾隆皇帝却下令辍朝十日,由此可见这位皇太妃在他心中的分量。 另外一位墓主人则是惇怡皇贵妃,瓜尔佳氏,是康熙皇帝所有嫔妃中最后一位离世的。她出生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比康熙皇帝还小29岁,17岁的时候被封为和嫔。徐广源老师在《大清皇陵秘史》中曾提过,康熙皇帝的嫔妃中有很多人入宫多年一直到死也得不到册封或没有封号的,例如雍正皇帝即位后发现宫中有一位属于老爸70多岁的低级嫔御,直到康熙皇帝驾崩连一个贵人名号都熬不上,一直是个常在,雍正皇帝即位后才把她升为贵人。 而这位瓜尔佳氏入宫不久就被封为嫔、成了主子,册文中也称赞她“德蕴温柔,性娴礼数”,表明了她是一位性格温和,知书达礼的女子,因此受到了皇帝爱戴。瓜尔佳氏被封为嫔的第二年,就为皇帝生下了一个女儿(皇十八女,后夭折),须知在那个时候能够为皇家生儿育女,那是多大的荣幸、多大的宠爱呀。 每逢瓜尔佳氏生日,乾隆皇帝都会隆重庆祝并赋诗祝贺,对于这两位奶奶辈的双妃,乾隆皇帝是极其尊重孝养,当佟佳氏死后,双妃只剩一妃,乾隆皇帝在悲痛之余,更感到贵太妃瓜尔佳氏健在的可贵,于是在佟佳氏死后不到三个月就晋尊瓜尔佳氏为温惠皇贵太妃,使她达到了妃级的顶级,仅次于皇后的尊位。 瓜尔佳氏在佟佳氏去世后,在宫里又生活了25个春秋,直到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她走完了86年的人生旅途,成为康熙皇帝55位后妃中最后一位离开人世的,谥号为惇怡皇贵妃。 如今双妃园寝保卫森严 尽管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双妃园寝至今仍然屹立于景陵东南方1公里处,并且被保护单位严密保护起来。2019年4月初,我和友人特到此处探访,却遭到清东陵管理处保安人员的拦截,并表示一概外人不得接近。 我上网查阅,发现原来虽然已经进入21世纪,但这些皇陵仍然面对盗墓贼的威胁,就在2015年10月31日,双妃园寝附近的景陵妃园寝就遭到盗掘,所幸当地公安机关迅速逮捕7名犯罪嫌疑人,追回12件被盗文物。 但我还是不死心,心想:千里迢迢从新加坡到这里,岂能就此轻易放弃考察陵寝呢?于是我和友人偷偷地爬上双妃园寝周围的山丘上走一圈,期间不时还听到陵园内传出的狗吠声,想必是陵园里的“恶犬”敏锐地听到我们的脚步,我们停下脚步往里头望,恰巧见到好几只凶猛的狗也正在盯着我们。 有人说,历史是昨天发生的事情,没有什么值得去关注的,但我却恰恰相反,认为历史是过去式,但遵循历史的规律,我们却能大概看见未来。 历史长河中能够让我们借鉴、学习的东西太多太多了,例如通过这些历史人物故事,我们又能看到多少和眼下社会相似的地方?所有的人间冷暖、伦理道德、恩怨情仇,数百年甚至数千年过去了,但相似的故事总是不断在世界各个角落轮番上演着。 参考资料:《清史稿》、《清高宗实录》《大清皇陵秘史》(徐广源著)、《清代帝后的归宿》(于善浦著)。

最近去了一趟中国,抱恙探索了帝都北京、承德避暑山庄、古都西安和清东陵,去了好几个(秦、汉、唐及清代)皇陵,粗略了解这些墓主人的生前事迹,以及陵墓规制的演变,信息量很大,需要好些时间进行整理,但收获非常丰富,我回新至今两周,看到之前拍下的照片时仍感到激动。 分享发生在清东陵的一段小插曲吧,为了更好地了解景陵妃园寝(康熙皇帝的嫔妃们)的陵墓分布情况,我冒着被保安当盗墓贼射杀的危险,偷偷爬到该皇陵后面的山丘,但我仍心有不甘,因为有些角落看不到,于是我想爬上这棵树,从上面眺望应该可以看得更多、更远吧 树不高,看来应该很容易,但我还是笨手笨脚,用了大概10分钟才爬上去,还爬到气喘如牛、满头大汗!😂 这样的事情虽然有其危险性,但我感觉做起来有点刺激,去年在清西陵就因没做好准备,不慎滚下山坡,手掌被划破流血,不过之后取得的收获都让这一切变得值得了。 英文俗语说的:No pain no gain,想必就是这个道理吧 😃

香港一向给人繁荣、现代,还有典型“买东西吃东西”美食天堂、购物天堂的印象,可是殊不知在这一切繁华的背后,都有一道道深厚的历史柱石在支撑着。 2017年11月我到香港时,好友罗樂然(澳门大学历史系教授)知道我好 “历史味” ,特地带我到位于九龙城,探访一个名为 “宋王台” 的纪念石碑。 相传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朝蒙古大军攻破,年幼的皇帝宋端宗赵昰和宋少帝赵昺在朝臣陆秀夫、张世杰、文天祥等人护送下南逃,可是元军统帅伯颜一心想对宋朝皇室斩草除根,因此一路穷追不舍。 后来宋元两军在今天的广东新会发生“崖门海战”,双方据说投入了军队30多万,但战争的结果却是元军以少胜多,宋军全军覆没,南宋正式灭亡。1279年3月19日,丞相陆秀夫见已经无法扭转颓势,便背着刚满8岁的宋少帝赵昺跳海殉国,少帝母亲杨太后听说此消息,感叹南宋复国无望,同样选择投海自杀殉国,这一件件悲壮的事迹被后人载入史册。 据网上资料指出,后来附近的百姓在一块可容纳50多人的巨岩上(相传宋端宗赵昰曾在此岩下洞内休息),刻上“宋王台”三字,巨岩被称为“圣山”(Sacred Hill)。可惜在二战香港日占时期,日军为了扩建启德机场而炸毁这块岩石。 尽管扩建机场的工程还没完成,日军就已经投降,但后来接管的港英政府因为空运需求增加,最终把圣山夷平,巨岩残骸则被移到新建的宋王台花园展览,从1960年开放至今。 我继续查找资料,也有说当年崖门海战之后,宋少帝的遗骸漂到今天深圳赤湾附近,被一位僧人发现,并从他身穿的龙袍认出是宋少帝,于是将他就地安葬。这个从照片中看起来不像帝陵的宋少帝陵现为深圳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后有机会的话,我也想到此追古凭吊一番。 罗Sir说,清朝覆灭时,一些忠于大清帝国的“亡国臣民”移居香港,他们并不认同共和体制,也对当时中国的政局感到失望,因此还会定期到宋王台来怀念清朝,因为宋王台就代表了中国封建帝制的象征。 今天,宋王台仍然伫立在九龙城马头涌一角,我依稀记得当时那里的游客不多,而它就寂静地注视着这几百年来的改朝换代,以及香港天翻地覆的变化。 历史往往让一些人感到很沉重,但细读之后又被它深深吸引及感动。这个“景点”一般人可能只会待20分钟吧,但我却在宋王台前注释良久,没想到这块看起来平平无奇的大石头,背后竟然承载了那么多惊心动魄的故事,我心想:如果它能说话,它将讲述说多少尘封已久的往事?

  人们往往把县官(知县)称为九品芝麻官,说的就是这个官位很低,低到只有九品、芝麻绿豆那么大,但很可惜,这样的说法有些错误。“知县”也是我们戏剧里常见到的“县太爷”,这是古代中国县级行政区里的最高官员名称,掌管了所辖区域的行政、司法、审判、税务、兵役等大权,而且也不是九品,是堂堂正七品官衔。 今天我们到平遥旅游时,能在古城中心见到一座平遥县署。据介绍,它始建于元朝,迄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我是在2018年4月到平遥的,由于当时正值清明节假期,平遥古城里游客人潮汹涌,无论到哪里都是人山人海。 所谓:“一字入公门,九牛拽不出”,这里的“公门”指的就是衙门,意思是只要一张状纸送进衙门,就会身遭诉讼之累,不过今天的游人已经不管这些了,只要购买张套票,包括平遥县署在内的几个景点都可以随意进入。想必当年曾在此衙门中办公的县太爷不曾料到,自己的衙署有一天竟然会有如此多人进来游览。 按照封建社会多年行成的惯例,官府必位于城的正中轴线上,这道理和紫禁城位于老北京城正中子午线上是一样的,而在县署平行不远处就是平遥城隍庙。城隍爷被道教尊奉为“剪恶除凶,护国安邦”,并兼领阴曹地府诉讼事务,成了县城的守护神。 根据明朝规定,所有新知县在上任前,必须先到当地城隍庙斋宿一夜,以聆听城隍爷的教诲,后来的清代基本继承了明代的典章制度。 平遥县署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四大古衙之一,保留了前院审案的大堂等办公场所,还有后院住宅和花园,整体规划和紫禁城的前朝后寝规制相似,就连关押犯人的监狱也被完整保留下来,每天固定时间都有县太爷升堂断案的节目表演,十分有趣,想要了解明清县官制度的朋友可以前来这里参观。 天理国法人情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平遥县署内的大堂之后,还有一个被称作为二堂的地方,知县除了每天上午大概9点在大堂审案、办公,这里审的案件都是大案,比如什么谋财害命、什么杀人放火都是在这里处理的。 在二堂则是审理一般民事纠纷的地方,而在二堂大门前挂了一幅门联: 与百姓有缘才来到此; 其寸心无愧不负斯民。 友人阎明是地道的平遥人,他指出,下联里的“愧”字少了一点,“民”字则多了一点,寓意要父母官对百姓多用点心、少一点愧疚。此外,在二堂对面的梁上正中央挂着一个匾,上面书写着:“天理国法人情”,这是中国古代社会处理司法案件的基本精神。 我觉得这块匾就挂在县太爷座位的对面,这是要给县太爷审理民事案件,准备做出裁判时看的,时时刻刻提醒县太爷,该用什么样的标准裁断百姓之间的纠纷。 不过纵观历史,无论是哪个朝代,出色的父母官并不多见,更多的是庸碌无为的县太爷,也有不少贪赃枉法的衣冠禽兽,打着朝廷的令牌来鱼肉百姓,什么警示名言、什么座右铭,在亮灿灿的银子面前,这一切也只是摆设品罢了。 骇人听闻的冤案《淮安奇案》 清朝嘉庆年间就曾发生过骇人听闻的淮安奇案,在《清仁宗实录》中曾提过此案,由于案情曲折离奇,有时还别列入清末四大奇案之一。 事情发生在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淮安发生水灾,朝廷拨款赈济灾民,候补知县李毓昌改任“查账委员”,到淮安核查赈灾款项。当时在位的知县王伸汉私吞公款,原本他想要贿赂李毓昌,一起瞒骗朝廷,但被刚正不阿的李毓昌拒绝。为了避免东窗事发,王伸汉一不做二不休,动起杀念,竟然勾结李毓昌的三名仆人李祥、顾祥及马连升,把李毓昌毒死,然后用绳索绞其尸首,谎报为上吊自杀。 岂料,前来为李毓昌收尸的叔父李泰清发现侄儿尸体有异状,更怀疑李毓昌为何会莫名其妙上吊自杀?于是他将此事告知李毓昌的妻子,恰巧后者发现了李毓昌遗物中写有:“山阳冒赈,以利啖毓昌,毓昌不敢受,恐上负天子”的文稿,两人立刻得知李毓昌被谋害,上京向皇帝告御状。 此事直达天听,嘉庆皇帝龙颜大怒,命人重新验尸,发现李毓昌着实被人毒死,他亲自指挥调查,后经过刑部数次追审,此冤案才水落石出,真相大白。嘉庆皇帝亲下谕旨,李毓昌的仆人李祥、顾祥及马连升出卖主人,行为尤其可恶,全部凌迟处死。 其中尤以李祥为首犯,命将其押解到李毓昌墓前,先进行一次刑夹(又称“拶指”,中国古代一种夹手指的刑罚),然后就地处死,然后摘心致祭。此外,贪赃枉法的王伸汉则因为贪冒赈灾银两,“法无可贷”,并且谋害职官,“贪黩残忍”被处于“斩立决”。 尽管此案在当时曾一度肃清官场的邪气,但还是无法阻止大清皇朝走向衰败的颓势,此为后话。 结尾 平遥县署规模不小,除了县太爷上班工作的区域,后面还有他一家人生活的地方,若有时间真该仔细瞧瞧,千万别走马看花般地瞎逛,这里的展览资料也十分丰富,让访客能够深入了解不少与知县相关的知识。 浩瀚的历史长河时而如潺潺流水,有时又涌现惊涛骇浪,里头隐藏了不少如李毓昌冤案的事件,等待有心人去发掘、为后人讲述这些早已被时间遗忘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