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遥县衙每天都有”县官审案“ 的表演,让访客遥想当年的情景。
人们往往把县官(知县)称为九品芝麻官,说的就是这个官位很低,低到只有九品、芝麻绿豆那么大,但很可惜,这样的说法有些错误。“知县”也是我们戏剧里常见到的“县太爷”,这是古代中国县级行政区里的最高官员名称,掌管了所辖区域的行政、司法、审判、税务、兵役等大权,而且也不是九品,是堂堂正七品官衔。
今天我们到平遥旅游时,能在古城中心见到一座平遥县署。据介绍,它始建于元朝,迄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我是在2018年4月到平遥的,由于当时正值清明节假期,平遥古城里游客人潮汹涌,无论到哪里都是人山人海。
所谓:“一字入公门,九牛拽不出”,这里的“公门”指的就是衙门,意思是只要一张状纸送进衙门,就会身遭诉讼之累,不过今天的游人已经不管这些了,只要购买张套票,包括平遥县署在内的几个景点都可以随意进入。想必当年曾在此衙门中办公的县太爷不曾料到,自己的衙署有一天竟然会有如此多人进来游览。
按照封建社会多年行成的惯例,官府必位于城的正中轴线上,这道理和紫禁城位于老北京城正中子午线上是一样的,而在县署平行不远处就是平遥城隍庙。城隍爷被道教尊奉为“剪恶除凶,护国安邦”,并兼领阴曹地府诉讼事务,成了县城的守护神。
根据明朝规定,所有新知县在上任前,必须先到当地城隍庙斋宿一夜,以聆听城隍爷的教诲,后来的清代基本继承了明代的典章制度。
平遥县署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四大古衙之一,保留了前院审案的大堂等办公场所,还有后院住宅和花园,整体规划和紫禁城的前朝后寝规制相似,就连关押犯人的监狱也被完整保留下来,每天固定时间都有县太爷升堂断案的节目表演,十分有趣,想要了解明清县官制度的朋友可以前来这里参观。
天理国法人情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平遥县署内的大堂之后,还有一个被称作为二堂的地方,知县除了每天上午大概9点在大堂审案、办公,这里审的案件都是大案,比如什么谋财害命、什么杀人放火都是在这里处理的。
在二堂则是审理一般民事纠纷的地方,而在二堂大门前挂了一幅门联:
与百姓有缘才来到此;
其寸心无愧不负斯民。
友人阎明是地道的平遥人,他指出,下联里的“愧”字少了一点,“民”字则多了一点,寓意要父母官对百姓多用点心、少一点愧疚。此外,在二堂对面的梁上正中央挂着一个匾,上面书写着:“天理国法人情”,这是中国古代社会处理司法案件的基本精神。
我觉得这块匾就挂在县太爷座位的对面,这是要给县太爷审理民事案件,准备做出裁判时看的,时时刻刻提醒县太爷,该用什么样的标准裁断百姓之间的纠纷。
不过纵观历史,无论是哪个朝代,出色的父母官并不多见,更多的是庸碌无为的县太爷,也有不少贪赃枉法的衣冠禽兽,打着朝廷的令牌来鱼肉百姓,什么警示名言、什么座右铭,在亮灿灿的银子面前,这一切也只是摆设品罢了。
骇人听闻的冤案《淮安奇案》

李毓昌的仆人们竟然串联毒死主子!
清朝嘉庆年间就曾发生过骇人听闻的淮安奇案,在《清仁宗实录》中曾提过此案,由于案情曲折离奇,有时还别列入清末四大奇案之一。
事情发生在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淮安发生水灾,朝廷拨款赈济灾民,候补知县李毓昌改任“查账委员”,到淮安核查赈灾款项。当时在位的知县王伸汉私吞公款,原本他想要贿赂李毓昌,一起瞒骗朝廷,但被刚正不阿的李毓昌拒绝。为了避免东窗事发,王伸汉一不做二不休,动起杀念,竟然勾结李毓昌的三名仆人李祥、顾祥及马连升,把李毓昌毒死,然后用绳索绞其尸首,谎报为上吊自杀。
岂料,前来为李毓昌收尸的叔父李泰清发现侄儿尸体有异状,更怀疑李毓昌为何会莫名其妙上吊自杀?于是他将此事告知李毓昌的妻子,恰巧后者发现了李毓昌遗物中写有:“山阳冒赈,以利啖毓昌,毓昌不敢受,恐上负天子”的文稿,两人立刻得知李毓昌被谋害,上京向皇帝告御状。
此事直达天听,嘉庆皇帝龙颜大怒,命人重新验尸,发现李毓昌着实被人毒死,他亲自指挥调查,后经过刑部数次追审,此冤案才水落石出,真相大白。嘉庆皇帝亲下谕旨,李毓昌的仆人李祥、顾祥及马连升出卖主人,行为尤其可恶,全部凌迟处死。
其中尤以李祥为首犯,命将其押解到李毓昌墓前,先进行一次刑夹(又称“拶指”,中国古代一种夹手指的刑罚),然后就地处死,然后摘心致祭。此外,贪赃枉法的王伸汉则因为贪冒赈灾银两,“法无可贷”,并且谋害职官,“贪黩残忍”被处于“斩立决”。
尽管此案在当时曾一度肃清官场的邪气,但还是无法阻止大清皇朝走向衰败的颓势,此为后话。
结尾
平遥县署规模不小,除了县太爷上班工作的区域,后面还有他一家人生活的地方,若有时间真该仔细瞧瞧,千万别走马看花般地瞎逛,这里的展览资料也十分丰富,让访客能够深入了解不少与知县相关的知识。
浩瀚的历史长河时而如潺潺流水,有时又涌现惊涛骇浪,里头隐藏了不少如李毓昌冤案的事件,等待有心人去发掘、为后人讲述这些早已被时间遗忘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