睹物斯人

生于斯,长于斯

太监王承恩的坟墓。

探访了崇祯皇帝的思陵后,我们一行人又特地在思陵附近寻找另一位历史人物的坟墓。寻找的目的不是因为这座坟墓有多么雄伟壮观,更不是因为墓底下埋葬了什么金银财宝,而是因为墓主人生前干的事后世不少人们敬仰。

他就是一辈子对崇祯皇帝忠心耿耿,最后一起为他殉难的太监——王承恩。

太监,通常在影视剧作品中以反派形象登场,而史书中确实也出现不少作恶多端的宦官,例如秦朝的赵高、唐朝的李辅国、仇士良。明朝擅权的太监更多,什么东厂、西厂、内行厂,成化年间的汪直、明武宗正德皇帝时期,“八虎”之首的刘瑾、明末人称“九千岁”的魏忠贤等等都相当“有名”。

差点忘了还有一位王振,他鼓动英宗皇帝到边境攻击瓦剌,不料最后阴沟里翻船,造成土木堡之变,害惨皇帝沦为俘虏,明军损失近十万兵马。编剧们翻遍了史书,终于找到了这些性格鲜明的群体,所以怎么可能轻易放过他们呢?于是,编剧大人们自然得将太监刻画成祸国殃民的奸佞小人,希望以天马行空的剧情博得高标的收视率。不过世事无绝对,我们无法一竹竿打翻整船人吧,太监行列中也有一些好人。

根据记载,在明朝万历年间的王承恩就是这一样一位人物,他先是成了信王朱由检的王府太监,朱由检出世后就由他照顾,因此深得主子信任,日后也顺理成章成为崇祯皇帝的心腹太监。

很多心术不正的宦官就是这样得到权力,然后将整个王朝或差点、或直接推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不过王承恩似乎与众不同,他没有因为侍奉帝王恃宠而骄,更没有像那些“前辈”一样把大明王朝的命脉玩弄于鼓掌之中,反而尽心尽力协助朱由检办公,官至司礼监秉笔太监。

明朝祖制规定,秉笔太监在宫中地位仅次于掌印太监,王振、刘瑾、冯保、魏忠贤都曾当过秉笔太监,所以尽管王承恩尽忠职守,却还是有朝中大臣对王承恩颇为顾忌,担心他成为下一个魏忠贤。

户部尚书周延儒曾向崇祯皇帝进言,认为王承恩权势过大,使得生性猜忌又耳根软的朱由检一度想杀掉他,不过终究还是心软,继续任用这位老仆。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闯王”李自成率领的五十万大顺军攻破北京城,崇祯皇帝朱由检在王承恩的陪伴下离开紫禁城,登上煤山(今景山)。眼见京城火光四起,万念俱灰的朱由检选择于山下的歪斜老槐树自缢。

或许是在那封建年代,“主忧臣辱,主辱臣死”的观念深植于一些人的心中,大半辈子追随他的王承恩也吊死在旁边的海棠树上,死时27岁。

崇祯皇帝殉国处,王承恩也在此殉国主。

两人的尸身在死后3天才被人发现,李自成下令将崇祯皇帝葬入田贵妃的坟墓,同时也吩咐把王承恩附葬思陵附近,让他永远地服侍这位命运颇惨的主子。南明弘光皇帝赐他“忠愍”的谥号,须知古往今来,能够得到皇家御赐谥号的太监真是凤毛麟角。

王承恩的坟前还立了三个石碑,其中最靠近坟墓的一座髙约2米,碑首还刻有“御制旌忠”,碑文共计240字,是清朝顺治皇帝为了表彰王承恩“贞臣为主,捐躯以从”而撰写的。

我想也不完全为了这个原因,当时清军定鼎天下时间不长,因此特别需要臣民们一心效忠清室,所以希望通过表扬王承恩忠君节烈,不事二主的精神,来达到某种政治目的。

过了好几百年,如今的王承恩墓仅剩下一个坟包,当地文保单位还用栅栏和铁网保护将墓围起来,游人们只能从大约30米外的距离远眺。

临别时,友人笑问不知道有没有可能,当时是崇祯皇帝先将王承恩杀了,然后再自我了断,毕竟他在离开皇宫前,还逼迫周皇后自杀,又亲手斩杀长平公主(未死)和昭仁公主。

我不禁愣了一下,因为史书上的历史不一定完全正确,有时一些资料也会为政治服务;然而野史和私人笔记也有可能有不尽实的可能,不过像这样的历史狭缝已经很难考证事实了,希望以后有机会能够亲自向明史专家请教这个问题!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