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住在勿洛的人知道大牌216小贩中心内有一摊位,售卖既好吃又价格实惠的椰浆饭,摊位名称叫做“红泥小厨”。一周开五天,周日和周一休假,一般只做早市生意,我每每经过时都看到摊位前有很长的人龙。
我吃过几次,味道确实很不错,飘香四溢的椰浆饭吃起来颗粒分明,米粒不会太过绵糯;炸鸡翅、去骨鸡腿肉不仅外皮香脆,肉汁都还能被锁住,咀嚼起来一点也不“干柴”;不同的菜类,例如峇拉煎炒长豆、清炒包菜等等也十分新鲜爽口。对了,还有那参峇辣椒酱,配上椰浆饭一起入口,令人充分领略到辣与香完美的结合。
不过我不是美食家,最令我感到好奇的还是他们的招牌,什么兴、什么美,或者是以某地名加食品的名字组成的招牌比比皆是,但“红泥”我还是第一次见,到底何为“红泥”呢?难道“红泥”指的是看似红泥的参峇辣椒酱?或是老板名字就叫红泥?隐约都感觉自己的猜测无法令人满意,后来在一位认识摊主的朋友告知下,终于解答了我心中的疑问。
原来“红泥小厨”中的“红泥”,语出唐朝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诗——《问刘十九》: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一位诗人,也是继杜甫之后实际派文学的重要领袖人物之一,主张诗歌创作不能够脱离现实,必须于现实中取材,如他在《与元九书》中写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了文艺与现实的关系。 据典籍《冷斋夜话》中记载,“老妪能解”这个成语就和白居易有关,相传他每作一首诗就念给老年妇女听,如果她们听不明白,他就会立即改写,力求做到她们都能懂,使得白居易的诗作平易近人。
不过尽管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唐宣宗李忱还是褒奖他为“诗仙”,而由于李白是后世从民间尊为“诗仙”的,因此白居易也被称为“敕封诗仙”。
再回到《问刘十九》这首诗,我的脑海里不自尽地浮现一幅画面:在一个寒冷的冬天,木窗外白雪飘飘,天地万物银装素裹,但在一窗之隔的小木屋里,一对挚友围着火炉席地而坐,谈天说地间畅饮温热的新酿酒水。哪怕外头白雪纷飞,屋里还是那样的温暖、明亮。
白居易从日常生活中的一个侧面落笔,以如叙家常的语气、朴素亲切的语言、富于生活气息的情趣,不加雕琢地写出了朋友间诚挚亲密的关系。 很多人都向往将生活过得有诗意,而这样的情景岂止是有诗意,诗人在字里行间所营造出来的氛围更堪称是一首好诗。这不是使人微醺的薄酒,而是醇醪啊,可以让人身心俱醉,也难怪这首诗历来被广大读者推崇备至,《唐诗三百首》里对其评价说:“信手拈来,都成妙谛。诗家三昧,如是如是。”,另外《唐诗评注读本》也说:“用土语不见俗,乃是点铁成金手段。”
中唐这位热情似火,心细如发的大诗人,在冰封雪冻的冬天为朋友,也为千百年后的我们捧出一颗火热的心,照亮了朋友的眼睛,温暖了朋友的心灵,于是,我们也和白居易的朋友刘十九一样,风雨人生路不再寒冷,不再孤寂。
这首小诗不知醉倒了古今多少性情中人,千载之下,每次朗读仍然可以品味出其中那历久弥新,经久不衰的醇香。 我的朋友,在心灵飘风、飘雨、飘雪的日子里,你也能来陪我喝一杯酒吗?那时,我是否也可以问你一句:“能饮一杯无?”
或许红泥小厨的老板也有借用佳肴结交朋友的美意,所以才会引用了白居易这首诗中的两个字作为店名。
想至此,我不禁暗自对摊主的文学素养感到敬佩,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我想今后享用他们家的椰浆饭时,再想到背后的唐诗故事,应该也能够“腹有美食(美诗)气自华”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