睹物斯人

生于斯,长于斯

一起原本看似女学生受不了课业压力在学校坠楼的新闻,背后原来藏着一起不可告人的校园丑闻,这是我当记者生涯中所发掘,最难忘,也最引以为豪的独家新闻。随着《联合晚报》即将走入历史,写在这临别之际,算是作为一种文字记录吧

2011年某月某日,夜晚,一名女学生倒卧在校园内,被发现时已经没有了生命痕迹,救援人员赶到后当场宣告不治。警方拉起封锁线,调查工作如火如荼展开。当晚值班的同事也接获热心读者通报到场采访,不过时间已晚,初步所得资讯有限:有其他学生揣测当时正值考试期间,怀疑死者可能是经不起考试压力而轻生。

第二天的报道刊登在某版不显眼的角落,仿佛一切到此为止,对于记者来说,每天要处理不少新闻,所以如果没什么特别(有新闻价值)的地方,一般不太会跟进采访。不过这起原本看似平平无奇的事件,却成为我采访生涯中,印象最深刻的新闻之一。报道刊登后,一位近十年未见的中学老同学忽然通过Facebook联系我,他提起了这起新闻,然后说了一句:“这件事情的背后没那么简单,我有料要报,你敢写吗?”。这对当时刚加入报馆不久的我是又惊又喜,惊的是我从来没有碰见过这样的事,会不会超出了我能够处理的范围?喜的是,如果是独家大新闻,那对一个记者来说是最好的事情啊。在向主任汇报后,她让我先问清楚内容。

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老同学说,原来这名女生之前曾投诉一位老师和她有不正当关系,可是该老师当时正受到校方力捧,所以并没有对她的投诉予以重视。随着女生坠楼毙命,一群校方职员为她感到不值,于是由老同学牵头联系我,他还说:“如果你敢报,我们愿意倾全力协助,我们想为这个女生讨回公道。”

这时,我开始查阅他所提供的资料,进一步追踪后发现原来女生是一对印度夫妻的试管婴儿,后来被华人领养,据说被同学嘲笑“不伦不类”。很遗憾(也很离奇)的是,她去世后隔天就被火化了,我上门访问她的养父养母,尝试了解有关她生前投诉老师的事情,可是他们都不愿细谈,这更加深了我对整起事件的好奇心。

之后,老同学和他的同事冒着被开除的危险,将这位老师的联系方式交给我,我和另一位高姓同事(他也早已离开报馆)当晚马上致电他,没想到男老师直接承认自己曾被投诉,说是女学生自己性格有问题,同时透露自己没有被校方处分,并在接到投诉24小时内以“紧急要事”为由提出辞呈。这句话掷地有声,震惊了在电话另一头的我们。

采访这起新闻时,也发生了一段小插曲,令我感到非非非非常不爽的小插曲——当我尝试遵循正途向校方查证时,学校的公关负责人竟然说:

“你们《晚报》只喜欢夸大和刊登耸人听闻 (sensationalize)的新闻,博取别人的眼球,除此之外还能有什么新闻?”,

然后嘲讽了一轮。当时青涩的我,只能回复一句:“那就希望这不是真的。”(如果换成今天的我,肯定跟他没完没了),但我其实心里已经有底,连涉案老师都已经承认,那肯定就假不了了。

于是,在得到主任们的支持,新闻几天后登上了《晚报》头版,“一大四小”(行内话),共5文,内容有根有据,没有很多新加坡人所说的“报馆不敢报”。只是记者毕竟不是警察,无法跟随案件调查得知细节,我们只能够通过各种渠道去打探消息和小心查证,把新闻真相呈现给社会大众,然后坐等后续发展。

果然,据老同学说,新闻刊登后掀起轩然大波,查案人员隔天带队到学校“敲桌子”(bang the table),质问校方为什么当初没有告知此事,校方领导只能支吾以对。老同学说,他和同事们都松了一口气,因为女生坠楼案件终于有了沉冤昭雪的机会!

报道中的详情在约一年后的验尸庭报告中也得到了印证,与事实相符:原来男教师已有一位越南妻,在学校表现也不错,爱情与事业可谓如日中天,但是后来与女学生展开一段恋情,两人甚至在课室内有亲密行为,(他声称是女学生采取主动,拉着他的手抚摸自己的私处。)不过后来不知何故,两人的关系忽然急转直下,女学生一气之下检举老师对自己做出了逾矩的行为。根据验尸庭的报告,男教师声称一切都是你情我愿,不过一切都已经死无对证,因此验尸官也无可奈何,仅对校方处理的方式感到疑惑:为什么发生这样的事情,学校竟然没有报警呢?而且还允许他事后闪电离职?可是女生坠楼确实是自杀,并非老师或他人教唆、谋害,因此只能判为“自杀”结案。虽然在刑事上可能没问题,但该老师在道德方面遭到网民挞伐。

说来也巧,晚间报章刊登了验尸庭报告后,另一位朋友也联系我,告知这位男教师辞职后,也到了她当时工作的补习中心任教,她可以把他的地址给我。我也登门造访了男老师,但任凭我如何敲门,他都不回应。再后来,据说他也离开了补习中心,辗转到越南自己开补习中心当老板了。

写这篇文章,并非为了突出我自己有多么“威水”,因为相信每个记者心中都会有至少一两个引以为荣的新闻,而自己发掘的独家新闻更是可贵至极。这篇报道前后得到了主任们的信任,也得到了几位记者“前辈”的协助,更少不了老同学和他一班富有正义感的同事,(冒着饭碗被砸的危险)暗助,让一起原本不会引起注意的新闻,得到了它所应该得到的关注。时光如梭,女学生离世也有10年了,男老师也应该获得了异地重生的机会,但愿死者已安息。

老实说,虽然《晚报》近年来的内容与方向受到一些人的争议,不过《晚报》以报道民间新闻为主的事实并未出现改变,也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新媒体、各种社媒平台在大潮流的趋势下抬头,《晚报》走入历史虽说可惜,但或许是一种已无法挽回的情况,甚至在中国大陆和其他地区,也有不少纸媒或停刊、或被迫改变,然后浴火重生。《晚报》没有了,但最重要的是,报馆依旧关心民生,报道民情,这才是不辜负了《晚报》前辈们的办报初衷。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