睹物斯人

生于斯,长于斯

历史,是人类的记忆,是曾经存在过的事实,历史的真相只有一个。然而,对于历史的认识却并不唯一。在今天,随着多元化时代的发展,对于历史的认识、评价也越来越多元,这是好事,不过一些对于历史的恶搞、毫无根据的编写剧本等也同样值得担忧,

几天前,妹妹问我为什么雍正那么昏庸、为什么那么残忍?
由于对清史有些研究,而这样的评价和史书上所记载的雍正皇帝截然不同,我立时感到费解。
她说,前阵子看了在本地掀起热潮的穿清剧《步步惊心》,里头有个宫女不幸遭到雍正帝活活生生蒸熟了;而在另一部清宫戏《甄嬛传》里,雍正帝整天泡在后宫不理政事,最后还残忍杀掉了自己的十七弟果郡王允礼。
听闻后我很想为雍正辩白。

雍正皇帝

史书上说,雍正是中国封建历史上最勤勉的一位皇帝,而他的勤政精神、治国业绩在其他帝王中堪称楷模。他在位期间,勤于政事,自诩“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每年唯有自己生日当天才会休息一天。

《清史稿•世宗本纪》记载雍正朝纲独断,事无巨细必躬亲过问,日以继夜地工作,执政的短短13年内,他亲自批阅的奏折、部本、通本有22万多件,写下了1000万字的批注。他也从不贪图安逸,可以说朝夕戒惧,不敢有一丝懈怠。就算到了晚上,雍正也紧张忙碌,常常批阅奏章至深夜,每天睡眠还不够4个小时,这样的皇帝,为什么会被说成是昏庸和残忍呢?

当然围绕着雍正还有关于他是否合法即位的问题、即位后又杀了两位曾有恩与他的大臣、及残酷处置了自己的几位弟弟(即《步步惊心》里的八爷、九爷、十爷及十四爷)等等,但细细分析之下又似乎不能用残忍来形容他。
康熙末年,由于储位悬空,加剧了诸皇子使手段夺嫡的脚步,朝堂就似太子党和八爷党的战场,最后康熙帝亲自出面,斥责皇八子允禩”系辛者库贱妇所生,自幼心高阴险,听信相面人张明德之言,大背臣道,雇人谋杀胤礽,与乱臣贼子结成党羽,密行险奸,因不得立为皇太子恨朕入骨,此人之险倍于二阿哥也”,说他阴险狡诈,故不能成为太子(语出《圣祖实录》第261卷),也显示了允禩很早就进行了夺嫡行动。
这不能不让后来登基 的雍正帝有所警惕,因此不得不剪除八爷党,解决廉亲王允禩及党羽在朝中作梗的问题,以便能够更顺利地推行利民政策。

唐太宗发动玄武门之变(殺死自己的兄弟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兩人,逼迫唐高祖退位),有了后来的贞观之治;明成祖发动靖难之役,起兵攻打侄子建文帝,夺位登基开启了22年的永乐盛世。相比之下,由始至终只有八爷允禩和九爷允禟死因有疑点,雍正皇帝还不算太残忍。
说他下令蒸死宫女可是荒唐至极,无论是正史或野史,有关事迹却没有半点着墨,可见这个针对雍正的指责是子虚乌有的。

此外,妹妹说雍正昏庸、躲在后宫温柔乡疏理朝政,这也显然是被荒唐编剧所误导的。
《甄嬛传》中出现的嫔妃多得眼花缭乱,有皇后、甄嬛、年妃、鹂妃、齐妃等等,大家明争暗斗争权夺利,但是据史书记载,雍正的后宫其实很简单、很干净,没有这么多的斗争,他在位13年,勤政程度可谓古今第一人,前朝的事情都忙不完,又怎会有时间泡在后宫和众妃子玩耍取乐呢?

我想编剧应该把时代背景设为清乾隆朝,乾隆帝生性风流,后宫比他老爸雍正还要充实,日子过得也很轻松自在,但不知编剧是否为了别出心裁,以离奇为高见,吸引人的注意力,才会把剧中背景设为雍正朝。事实上,若不是雍正一改康熙晚年的弊政和颓势的,并为儿子奠下了强盛的根基,又哪来的乾隆六十年繁盛江山?

当然,我们也可以说,这些都是戏剧,何必太认真,若把真是历史拍成戏剧,恐怕就没有人要看了。
我并不否定这一观点,但歪曲历史,造成后人对历史人物或事件产生不正确的理解,这似乎十分不应该。
当今社会中,许多人生活压力很大、生活不如意,所以希望通过戏剧来调试心情,但歪曲历史、弄假成真,其后果或不如人们想象得那么轻松。

历史不仅仅是对于我们过去的记录,也是人在天地间留下的痕迹,更是人类无数年来智慧和经验的传承。
通过历史,人们把探索自然,探索世界的结晶流传下来,使后人不必重新再一次探索,人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所以能够看得更远,走得更远。

是以,正如哲人所说,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定历史也就等于否定未来。
实际上,人是无法忘记和否定历史的。人永远生活在当下,但也永远生活在历史之中,人的衣食住行、谈话、读书、工作等,哪一样能够离开前人智慧的成果呢?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