睹物斯人

生于斯,长于斯

今天开始清假,如不出意外的话,直到明年1月初才复工,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古代官员的封印制度。

众所周知,印信是历代王朝权威的象征,是古代公文的唯一行政信用凭证,只有加盖印信的公文才具备行政效力,《大清律例》注明:“无印信文字,不许入递”,意思是没有盖印的话,就不要交上去啦。这与道教的符箓是一样的道理,所以在符纸上都能看到不同神明的印信。

在古代,只有加盖印信的公文才具备行政效力。

根据清朝康熙年间规定,所有官员每日公务结束后,必须亲眼看着印信入匣,而在使用印信时要亲见印信被取出。下属加盖印章时,官员也得在旁监督,不能让印信远离自己,而下属用印后也要报告盖印的数量。不仅如此,官员必须随时把印匣的锁匙带在身上,甚至提防家人偷取,由此可见印信在古代对官员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从汉朝到清朝,朝廷都规定了官员公休制度,汉代的“五日一休沐”(休沐:休息洗沐,犹休假。)常规性假日延续到元代,而明清时期公休假期则紧缩,明朝取消了常规性休沐假期和大部份节假日。到了清朝,仅剩下存封印制度成为官员一年内唯一的公休假期。当然,“工作狂”雍正皇帝每年只给自己放一天假应该属于例外,他执政13年,一共也只给自己放13天假。如果是今天的打工仔,那根据人力部规定就是违规到掉渣了。

所谓封存印信,意味着政府停止处理公务,官员进们入休假状态。根据《清朝文献通考》记载,清政府在顺治元年(1644年)首次颁布了封印典礼的大致流程:

“每岁封印开印,先期礼部札钦天监择吉具题,行知内外各衙门。”

封印仪式成了高级典礼,文武官员都要把印信供奉在正房当中的桌案上,然后率领全体人员对之扣头行礼,最后再把写好的“封印大吉”红纸封条黏在印匣上面,前后为期一个月,也就是开始放假一个月。

封印仪式结束,官员可以暂时卸下公务,我们可以从不少当时官员们的文集、私人笔记或日记中,看到他们与同僚聚饮、拜访相互道贺等活动的记录。例如历经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四朝的满族官员富察敦崇,就详细描述了封印日“各部院掌印司员必应邀请同僚欢聚畅饮,以酬一岁之劳。”汉族官员孙宝瑄也记录了在光绪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九日:“封印交班讫,遂衣冠以待。会沈雨老至,群登堂揖贺。在邮司与同僚射灯谜为戏”。

清朝官员放假后一般与同僚聚饮、拜访相互道贺等活动的记录。(图:《铁齿铜牙纪晓岚》剧照)

这与我们今天同事之间下班后聚餐聊天,喝几杯小酒相似,古人的生活虽然没有现在那么多姿多彩,但本质上差不到哪里去。

此外,清朝统治者也尽量保证官员们在封印期间得到充分休息,与家人团聚。好像在雍正十三年年底,直隶总督李卫想进京面圣,恭贺乾隆皇帝登基的第一个元旦令辰。可是乾隆爷批复叫李卫不用来了,让他留在保定(直隶总督的府衙所在地)和家人团聚,享尽天伦之乐。而在封印之后不久,就要进入庆祝农历新年的准备阶段了。

当然,封印休假一个月也不是绝对的。为了避免政府瘫痪或国家政务停顿,顺治二年时,朝廷就规定官员普遍休假的情况下,还是必须“要务立办”,确保政务运行有序。不过虽然朝廷规定封印期内若遇到要紧事,还是必须马上办理,但没有写清楚什么才是“要务”。于是通过档案、官员的日记等史料,我们可以发现必须、马上、立刻、现在办理的要务主要包括:军务、重大民生事项(例如赈灾、命案、殴斗等)及关系到王朝安危的事情。

其中例如发生命案,地方官员绝对不能等到开印之后再处理,必须马上进行调查、派仵作验尸、搜集证据、审问疑犯等等;有人斗殴,必须马上验伤、处理一切调查工作,不可能等到一个月后人家伤口愈合,黑青肿胀都好了才来办案。

有学者指出,不同官员在封印期的实际休假状态也有差异,有勤政爱民的官员在封印后仍劳心于细事,孜孜为民。

光绪二十一年,广东陆丰知县李平书谒见巡抚马丕瑶,得到马丕瑶夸奖:

“君于封印后,不惮劳苦,为一古庙整顿僧规,可见平日孜孜为民矣。吾入粤境遍访州县,无一若君勤民者,真好官也。”

旋即被“奏保循良,传旨嘉奖”。

这里说的是广东陆丰知县李平书拜见巡抚马丕瑶,想和他讨论有关整顿一间古庙的事情。马丕瑶认为从这件小事能看出李平书平时为国为民,并且评价说在广东境内找不到另一个像他这样勤劳的官员,之后还请皇帝下旨嘉奖,给他工作好评。

古代的通讯设备不如现在发达、先进,朝廷还需要通过八百里加急、六百里加急等方式和各省督抚、官员沟通,而如今老板要找员工绝非难事,只要一通电话、一个WhatsApp信息或一封电邮,下属绝对没有装傻、装迟钝的理由。不过无论是以前还是现在,人们对做事情,尤其是官员处理公务的态度都不应该有逃避的心理,或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没有事。

哪怕是在休假期间,只要是重要、紧急的事情,就应该优先处理。这不仅仅是为了能够得到皇帝老板的嘉奖或丰厚的表现花红,而是一种对待工作本身的专业态度与尊敬。好啦,开始放假了,不聊啦~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Twitter picture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Twitter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d bloggers like this: